理财 消费

显示 收起

洞庭湖区到处在养猪:打口井几十米都是猪尿(2)

记者在浪拨湖镇多个村庄看到,内湖、内河、沟港多是一湾死水,颜色泛绿,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凑近一闻,一股浓烈的腥臭味扑鼻而来。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就开始打“摇水井”,从一二十米的地下取水饮用。后来,这些水井也遭遇了水少、水差等问题。从2006年开始,政府投资从地下取水,兴建集中取水点。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从地下100多米取水,兴建大型水厂,才保证了全镇5万多居民的饮水。

但是,这些地下水的质量如何呢?在浪拨湖镇的水厂,技术人员给记者作了一个演示:一大杯澄澈透明的水,徐徐倒入一小口茶,瞬间,清水变成了蓝黑墨汁色。面对惊讶不已的记者,当地工作人员解释,这是由于地下水铁锰含量超标严重,一遇到碱性茶水,就现出原形。

南县水利局人饮办主任蔡鑫铭告诉记者,“这是洞庭湖区很多地方的普遍现象,浪拨湖还算好的,隔壁的三仙湖等多个乡镇,地下水铁超标84倍,锰超标20多倍。”

专家介绍,铁、锰一旦过量摄入,将对人体肝脏、神经系统、生殖功能产生慢性毒害作用。为了对铁锰超标进行处理,浪拨湖镇的饮水处理成本要比正常情况高30%。

农业污染是罪魁祸首

与许多河湖的污染源不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洞庭湖最为严重的污染来自农业。

据了解,2000年至2006年期间,洞庭湖区盲目扩种速生杨树,造纸企业迅速扩张,最多时环湖各类小造纸企业达数百家,大量污水直排造成局部水域严重污染,湿地环境功能严重退化。直至2007年,湖南省果断采取措施,关停环湖234家造纸企业,情况才逐步好转。

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利强认为,近年来工业污染对洞庭湖水质影响有所减轻,但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直排影响却在持续增加。前些年造纸企业污染的只是局部水域,对洞庭湖总体影响不大,而农业特别是养殖业无序扩张,污染范围更广、治理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长期以来,洞庭湖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停留在提供生产生活物资和调蓄长江、防洪保安这两个方面,普遍“发展不足”,过去湖区南县、华容、安乡等县均为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粮、棉、油、麻,可如今都成了典型的“塌陷区”和财政穷县。

人口稠密、资源有限使湖区居民多年来只能“靠水吃水”,从当年大规模“围湖造田”,到改革开放后湖区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再到生猪、水产养殖业无序扩张,一系列无计划无节制开发严重破坏洞庭湖的生态平衡。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李跃龙说,随着湖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在经济中地位的相对下降,原来的富饶之地,产业变得弱势。为保生存与发展,野蛮的、不理性的生产方式在湖区不断蔓延,洞庭湖的生态功能被忽视,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湖区畜牧水产部门介绍,目前湖区渔民的养殖理念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以大量投肥、投药来保障水产量,他们没有掌握测水施肥、水产养殖密度等现代养殖技术,既损害水产品品质,又给湖区水体带来直接污染。

“湖区发展的需求特别迫切,老百姓要致富的需求特别迫切。怎么结合环境容量,把握发展的要求,发挥湖区的后发优势,这是当地政府的一道难题。”李跃龙说。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