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显示 收起

救命药短缺成常态 黑市贩药鱼精蛋白炒至万元一支(2)

通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需要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而价格低、需求量大的药往往竞争激烈。有些药厂为中标,恶意竞争,压低价格。但又因中标价太低,无利润空间,放弃生产,导致一定时期内部分药品短缺。

需求量少,非医院常备用药。张亚同指出,临床上,“救命药”针对的患者通常是罕见病和突发状况的患者,需求量很小。比如,上述提到误食火锅燃料中毒的小孩,以及手术用药或某些特殊病用药的患者,较为少见。

另外,某些药物原料的短缺也会使医院未能储备充足的药品。像鱼精蛋白,主要存在鱼类(如鲑鱼、鳟鱼、鲱鱼等)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作为和DNA结合的核精蛋白存在,但提取鱼类精子有季节性,便限制了原料的供应量。

价格形成机制不够清晰。刘宝指出,2014年5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取消了政府制定的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在日均标准费用内由企业自主定价,扶持了一些该类“救命药”生产企业。

不过第二年该政策发生变化,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交错,客观导致价格信号进入一个更加不稳定时期,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

特效药进入国内有时间差。“救命药”以癌症等重大疾病类用药为主,欧美是原研药的主要“阵地”,所以,用于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一些药品目前在大陆均未上市。张亚同解释,国外原研药应用于国内临床,必须根据国人情况做试验,会比国外至少滞后3年,加之受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购买费用高,很难尽快引入。正因如此,很多国内患者纷纷到不受专利限制的印度,代购仿制药、海外就医。

“以需定产”才能救命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缓解“救命药”短缺。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供应定点生产品种,推动恢复生产供应。

专家认为,除了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需定产”,才能保障“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王锦霞认为,对短缺药品实行带量采购,明确采购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刺激生产,真正地实现供给保障。

其次,要给予企业明确的价格信号。在刘宝看来,政府定点生产、定点采购对缓解短缺态势有一定作用,但从根本来说,企业生产面临困难,与不稳定的价格机制分不开,政府要做的是让价格改革突前、价格信号要准、方向要对,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供应决策,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刘宝建议,除了已推动的省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外,国家药管平台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汇总全国药品短缺信息,加强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沟通,从而有效协调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