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腾讯4亿美元入股大众点评 (2)

在此次腾讯战略入股之前,大众点评已完成四轮融资:2006年红杉资本的首轮100万美金投资;2007年Google带来的400万美金投资;2011年4月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和光速创投1亿美金的投资;以及在2012年红杉资本等机构追加的第四轮融资6000万美元。

对于这家市场期待的中国又一家市值10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大众点评目前20亿美元的估值并不高。据接近交易的资本人士解释说,“这是为大众点评之后的海外上市留下想象和增长空间”。

去年10月,百度曾出价20亿美元全资收购大众点评,遭到张涛的拒绝。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也一度传出收购大众点评的传闻。张涛此前一直表示大众点评将在5年内独立IPO,并对百亿美元的市值报以信心。

放眼中国的互联网江湖,能改变BAT竞争格局的战略性变量已经所剩无几,大众点评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此次大众点评与腾讯在一起,涉及三个问题需要梳理:为什么大众点评不谋求做独立平台了?为什么是腾讯?O2O的产业格局会怎么变?

在2012年的一次媒体交流会上,张涛曾表达过成为BAT之后第四大平台公司的渴望。

在张涛看来,互联网有4大平台类型,信息、人、商品、服务。以百度为代表的门户及搜索等信息平台解决人与信息的关系,以腾讯为代表的SNS等社交平台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人与商品的关系,而本地生活消费平台即O2O解决人与服务的关系,“服务是一个闭环,也是大众点评能成为一站式的第四大平台公司的机会”。

现在看来,张涛在2012年确实将O2O这个服务闭环想得简单了。O2O闭环的核心是服务,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信息、流量三个层面。基础设施包括地图、支付等应用;信息则是基于地图之上的商家和应用场景;流量就是用户资源。大众点评的优势是信息层,但是缺少基础设施和流量。虽然大众点评在线下的商户资源和影响用户决策的数据资源等方面耕耘多年,但这些资源并非其他巨头可望不可及的。比如阿里巴巴,通过将口碑网和美团收入麾下,已经基本弥补了这一短板,况且淘点点的模式比大众点评在商业模式上更具有想象空间。

互联网终究还是流量的生意,而流量基本掌握在BAT手中,O2O需要线上流量和线下商户资源的对接,这显然也不是大众点评一家能完成的。更何况,支付、地图等基础设施也掌握在BAT手中。

当BAT都将竞争焦点放在O2O之后,大众点评单打独斗已经不太可能。这时候选择与巨头站在一起,也就顺理成章了。据接近此次交易的腾讯公司匿名人士透露,百度阿里之所以淡出对大众点评的争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众点评认为这两家公司对其业务提升以及之后的O2O整合帮助不大。

从BAT三家在O2O的战略布局来看,阿里巴巴已经将口碑网、美团等与大众点评业务高度重合的公司收入麾下,即便收购大众点评成功,除了阻击其他两家在O2O的布局,对阿里巴巴自身不会带来战略上的竞争优势。从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来看,确实比阿里巴巴和腾讯更迫切得到大众点评,不过百度的实力较弱,确实无法给一直谋求独立上市的大众点评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谋求与巨头站在一起,并选择了腾讯,不得不说张涛把握住了合适的时间点做了个正确的决定。否则,阿里巴巴和腾讯在O2O一旦开战,虽然两家都不会将大众点评当对手,最先中枪的很可能就会是大众点评。

上个月收购高德地图,可以看成是阿里巴巴在O2O布局完成的句号,在基础设施层,阿里有支付宝和高德地图;在信息层,强大的商户资源本就是阿里的强项;用户层虽然在连接人与人关系的社交层面逊色于腾讯,却也不可小觑。

再来看看腾讯,基础设施层有腾讯地图和微信支付;信息层通过将电商、团购与大众点评整合已初具规模;用户层那是腾讯的优势更不用说。入股大众点评,也基本可以看成是腾讯在O2O布局的句号。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率先完成O2O闭环的阿里巴巴与腾讯在O2O的全面开战了,一场好戏即将开场,线下的那些传统商业的大规模互联网化也将拉开序幕。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