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央行副行长易纲履新 将加快中国金改汇改(2)

国际视野

易纲的学识是金融界公认的,其在大学任教授时编撰的《货币银行学》一版再版,成为金融学销量最大的教科书。

与先当官再混文凭路径不同,易纲是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后被央行挖去委以重任的。1980年至1986年,其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这期间,易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英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政策研究界大量引用。

易纲也是最早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的人。他在1991年已经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

本报记者在2013年反驳货币超发论时也曾引用过易纲的学术观点:“易纲早在1991年《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中就提出: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由于体制变革造成的货币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改革和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产生的刚性需求,保持适当的基础货币增长是必要的。”

而一些博眼球的经济学家近几年所谓的货币超发论,却提不出任何数据和理论支撑。

1997年至2002年,易纲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之后到2009年7月,则一直参与央行货币政策制定。

易纲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他也对中国实际情况相当了解,用他央行同事的话说:“是个很接地气的领导。”

据曾与易纲共事过的央行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景学成介绍,易纲与其他海归不同,不照搬外国理论与模式,能很好与国情结合,“办事稳妥,不冒进”。

2006年11月,时任央行行长助理的易纲在一个论坛上说,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涉农贷款时,不宜实行优惠利率,其贷款利率应比市场贷款利率稍高一些。“许多人希望给农民的贷款利率越低越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还款负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易纲说,在涉农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普通农民很难得到低于优惠利率的贷款。得到低息贷款的人,往往是有门路的人。

尽管有些无情,但是,这的确是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易纲也是多次到农村和农村信用社调研后得出的结论。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