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三精制药无尽的待解之谜 中信资本的困扰(2)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营销公司组建了商务、零售销售体系及产销衔接系统,实现了组织体系渠道模式的重构。公司部分主导产品市场库存较大,市场价格不稳定,为此营销公司通过控制公司主导产品的发货量,维护市场价格,开展终端销售促销等活动,消化销售渠道中的存货。

报告期内,因三精制药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与同期相比降幅较大,受此影响其净利润同比也有较大降幅。“这实际上让原来的药厂变成了生产车间。”前述三精制药员工表示,“现在库存积压得越来越多。”

营销体制改革是中信资本进入后力推的事项之一。2004年12月,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黑龙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0亿元重组哈药集团,分别获得22.5%、22.5%和10%的股权。

2010年后,中信资本希望对哈药营销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独立的营销公司,但两年时间进展缓慢。

变革在丛国章2011年接替郝伟哲担任哈药集团董事长后逐步取得进展,丛国章被认为是中信资本力推其上位。2012年,刘占滨辞去总经理职务,原常务副总经理刘春凤接任,刘占滨仅保留三精制药董事长职务。这被认为是刘占滨开始被边缘化。

与丛国章此前哈尔滨市副市长、国资委主任的身份不同,刘占滨是哈药集团土生土长的干部,曾任哈药集团中药二厂、中药三厂、世一堂制药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哈药集团中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在多位受访的三精制药员工看来,刘占滨是一个对员工好的领导,“上台后涨了多年来的第一次工资”。

2013年,哈药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成立,但并未立即产生效果。

停产传言在员工中传播开来。“因为库存实在太多,不久前开始考虑停产,但因三精是大药企,停产对企业声誉会产生影响,所以也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一位内部人士称。

三精制药证券部对经济观察报回应称:“公司目前没有停产安排。”

中信资本的困扰

入股哈药集团,是中信资本首个直投案例,这一创建品牌的案例给中信资本带来很大压力。尽管哈药集团业绩已数倍增长,但其仍未套现退出。

在前述接近哈药集团股东的人士看来,中信的最佳退出时机应是2010年,2005年~2010年,哈药业绩翻了六倍,但从那之后就开始下滑,“主要是由于中信主观上对国内药品市场的行业态势没有准确判断,受到药品管理政策改革的冲击太大。”

“中信资本一定意义上低估了这笔投资的难度,尤其是国企内部治理改革的难度。”该人士表示。

医药销售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是行业长期形成的潜规则,此前落马的上药集团副总裁吴建文的12项受贿中,八项是和医药业务有关。

为从厂家拿到更低的出厂价以及质量更好的药品,药品贸易商往往给相关公司决策者一定的灰色收入。“我们去哈药检查,同样的药,有十七元钱批出去的,有的十八元甚至二十几元,后来我们要求都不许再批了,把经销商都找来,最后统一招标价二十五元钱一支,量还比原来多。”上述人士说,“所以必须建独立的营销公司,但得罪人太多了,大家巴不得事情黄掉算了,可是不改的话,这集团还能做得下去吗?中信不可能放弃,再麻烦也要推进下去。”

据了解,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前,哈药下属各子公司均各自为战,哈药六厂、三精制药长期大量资金闲置,另一些分公司却要为扩大生产而拆借高息贷款。即使中信资本派出的财务总监试图扭转,各部门仍极力阻挠,甚至哈药管理层也认为此事牵动利益太多而无法推行。

哈药的天价广告费亦饱受诟病。三精制药2009~2013年广告费分别为4亿元、4.61亿元、5.1亿元、5.06亿元和4.31亿元。中信资本亦出手整顿广告投放,结果各分厂以种种理由拒绝广告投放权上收,直到2013年才有些许进展。

中信资本和华平作为财务投资者何时退出哈药集团,仍待时日。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