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乳业危机真相背后是需求掉链子:喝奶的人少了(2)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提升业绩,才是公司最为关注的。但一些乳企也开始思考仅靠品牌溢价、依赖高端奶的道路是否可持续,蒙牛、伊利等龙头乳企对此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

不过,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永军介绍,在2013年“奶荒”导致生产成本走高的时候,大多乳企已经砍掉了低端产品生产线,进而向中高端要利润,如今再回头去捡起来那块似乎不太现实。

要利润,还是要市场?这是目前困扰国内乳品加工企业的难题。雷永军分析称,这两年乳企销售额在增长,但是销量却没有跟上,甚至下滑。“农村和城市总计7亿~8亿的低收入人群对价格是很敏感的,他们喝奶的预算支出可能是一包1.5元,如果涨到2.5元,涨幅就达到60%,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以前,国内乳制品产量增速一般在15%~20%之间,2009~2011年平均增速降至12.7%,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8.1%和5.2%。但2014年上半年乳制品产量势头急转直下,同比下降1.8%,首次出现下滑。

一位乳业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他对价格高低并不太关注,乳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如何确保奶源的安全,保证产品对人体有营养价值才是乳企应该下功夫的。

该人士认为,经过这些年的乳业整顿,国内乳品指标和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仍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如果乳企不加强宣传引导,企业不跟消费者增进互动,不喝奶的人群还是不喝奶,喝奶的人群有可能也会流失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乳企已经觉醒并迈出了这一步。2014年底,蒙牛在成都召开年会,其中一个重要的事项就是牛奶生活体验馆的启动。活动当天,一些90后为了一睹年轻组合TF-BOYS的风采,一大早就聚集在会展中心,蒙牛对旗下36个品牌产品设立展台,通过品尝和游戏与年轻消费者进行互动。

上述乳业人士对此分析称,市场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如何紧跟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需要乳企认真下功夫,“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不投入则肯定没有产出。”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6.96公斤,“这个时候就出现‘过剩’,确实很难理解。美国、德国此前也出现过‘爬坡顶’,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样,它们是在人均占有量为260~300公斤的时候出现的。”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如是介绍。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