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寡头时代登场:大电商烧钱 小电商苦不堪言(2)
明争暗战玩“烧钱”游戏
资本对垒实为“占坑”
从2012年京东商城宣布“三年零毛利”并剑指苏宁电器、国美电器高调宣战开始,电商价格战逐步升级为“烧钱”大战,特别是2014年以来,以BAT和细分行业龙头电商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资本优势频频跑马圈地,并购和参股的动作不断,几大战略阵营初步成型,电商细分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近来,“快的打车”已经完成D轮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是阿里资本、老虎基金。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滴滴打车”早已完成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在内的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开始大规模“烧钱”发红包推广专车。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都有10多家B2C电商企业获得超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
“‘快的’和‘滴滴’在明争,阿里和腾讯是暗战。”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吕伟说,巨头们的染指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细分电商市场变得更加风声鹤唳,而巨头们也因此骑虎难下、泥足深陷,任性“烧钱”之后,还有“骨感”的现实必须面对。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互联网上的竞争成本很大,经过几轮洗牌,九成的中小电商都死了。”
翻看上市电商年报,阿里巴巴2014财年收入约525亿元,其中国内零售占85.96%,市场营销收入增速放缓、占比减小已是大概率。2014年三季度,腾讯净利润56.6亿元,环比下降3%,业绩略低于预期;京东净亏1.64亿元;去哪儿网继第二季度净亏4.22亿元后,第三季度又亏5.66亿元;迅雷上市半年股价几乎被腰斩。
看来电商们不是钱多了才开始“烧钱”,电商们坦言,资本对垒实则是为“占坑”。“有了‘坑’再谈盈利。”吕伟说,目前,滴滴和快的“烧钱”效应已经初显,移动互联的入口几乎垄断,用户习惯基本养成,随着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电商终将脱离这种不健康的经营发展行为。但短期来看,国内电商还难以摆脱“砸锅卖铁”用利润换取客户流量、“赔钱赚吆喝”的怪圈。
巨头跑马圈地
筑起互联网时代“柏林墙”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一方面爆发式增长、“野蛮”式发展,一方面则频频上演“春秋争霸”“三国混战”。电子商务究竟是否进入寡头时代?“神仙打架”,是殃及池鱼还是让百姓得益?
逛淘宝看上一件商品,想要通过腾讯微信分享给好友,点击链接跳转后的屏幕会告诉你,浏览请求“已屏蔽”。坐拥数亿用户的这两款手机应用横扫中国移动互联网,却像是处于两个平行的时空。带有浓重PC时代印记的浏览器成了巨头之间的传送门。有人把这称为互联网时代的“柏林墙”。
每每这时,资深网购“剁手党”刘欣习惯了和闺蜜交换网购心得的方式:会把带有淘宝店名的界面截屏,回到微信,把图片发给对方,自行上淘宝搜索。
假如是线下逛商场,这家不畅可以去那家,网购却很难。易观智库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天猫占据了国内B2C市场半壁江山,与京东联手拿下四分之三的份额。
如果说B2C电商领域已经是巨头林立,淘宝在C2C个人网店领域的份额更高,几乎成了个人网店的代名词--尽管淘宝一直重申,汇聚了数百万卖家的网购平台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家企业。而至于网购的分享交流工具,不论阿里巴巴铆足劲推销的“来往”还是手机版“旺旺”,微信始终在移动社交领域一家独大,难觅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