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三国杀 外企巨头加速本土化(2)
留给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空间一直不多。
互联网巨头入局,增长放缓
在外企纷纷通过本土企业使得自己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生态的同时,国内大小企业也在纷纷抢滩。
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富士康,向日本软银集团旗下机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分别战略注资145亿日元,约合7.3亿元人民币—SBRH拥有全球首个具有感情的机器人产品“Pepper”。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机器人在3-5年内面临着转型,新一代机器人可能在未来10年内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像微软、谷歌、Facebook等新兴的科技公司,则获得了一个入局的机会—今后的机器人产业,也许不再是四大机器人公司,而是这批新兴互联网企业。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新松机器人也与创维携手—在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自动仓储物流、机器人自动化应用方面展开合作。
据机器人行业杂志《高工机器人》报道,2015年,中国机器人显然呈现了“爆发”式增长—全国已有4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已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机器人公司数的总和。
高工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国产机器人产值规模达到16.4亿元,2015年需求量为6.5万台,市场占比提高至15%,产值增速达55%。其中,中型负载、轻负载的机器人增速会比较快。
但在2016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这种情形将有所变化。
“2016年机器人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罗焕塔在2015年高工机器人年会上表示,原因主要是整个制造业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2013年到2015年引进的这些机器人有很大一部分在工厂里面并没有被及时消化,“所以在2016年,会有一个增速下降的过程”。
技术鸿沟难以跨越
尽管市场爆发、合作层出不穷,但国内企业在对机器人巨头的技术追赶上,鸿沟仍然无法跨越。
据公开报道,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2.2万件专利申请,而中国不到6000件,且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广州数控副总经理李伯基在年会上称,国产机器人需要从几个方面突破技术难题。“第一个是本体,本体中有机械加工、装配、检测、互换等方面需要突破,这是本体本身要做的。第二是共性技术,包括抖动、振动、噪音、密封、工艺包等;第三是接口技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还是要靠组装,机跟电的接口,硬件与软件的接口,软件与软件的接口;第四是软性技术,包括标准、通信、仿真和离线编程等。”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瓶颈难破,严重制约着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高工机器人研究所(GGII)统计数据显示,在工业机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减速器,占比33%-38%,伺服系统占比20%-25%,控制器占比10%-15%。
李伯基对国产机器人“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方式表示肯定,“比如美的集团、上海电气,他们都不断走向国际,与国外企业合作、并购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家政策亦在不断释放。2015年底,《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草案已经完成,正在修改完善。
《上海证券报》报道称,为了引导机器人产业由大变强,《规划》还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但徐扬生在采访中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了对于国内机器人行业研发力量的担忧——国内机器人技术向世界水平的追赶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做基础研究的人才,但目前,“人才都去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