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金融改革创新紧盯实体经济 资本市场大有可为(2)

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与会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是“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持续推进的坚实力量,但也要看到,金融机构应优势互补,控制好风险是未来金融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

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杨泽军表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需要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基金、信贷、信保及本币、外币等多种融资方式和多币种组合,这一过程需要金融机构之间能够充分协调和配合,金融机构走出去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需要有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力,避免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压低融资成本和谈判条件自相残杀。

同时,应发挥股权投资的积极作用。杨泽军表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的合作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项目的融资往往无法单纯依靠贷款解决。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向纵深发展,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的设立,我国在海外投资项目上的股权融资日益增多。金融机构可通过提供一定比例的股权资本支持,借助杠杆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更多资金投入,进一步丰富项目资金来源,推动项目实施。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他表示,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高,具有经营风险。此外,沿线国家众多,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习惯差异非常之大,甚至政府也有经常更迭的可能,普遍存在国别风险;再者,还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商业银行未来面对这些风险是非常严峻的,是必须要看到的。”

连平建议,商业银行要坚持市场定位和经营、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过程当中,同相关部委、有关地方政府及全球性金融机构等保持良好沟通。通过沟通来获得比较综合、系统和全面的信息,帮助企业开展业务,以及把握、控制好风险。此外,连平还建议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处理“一带一路”业务。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裁缪建民表示,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过程中,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将陆续启动,对长期资金提出了迫切需求。如果仅仅通过财政划拨、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也不符合重大项目建设筹资的方向,需要充分调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险资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到“十三五”期末,全国保险业总资产将超过20万亿元,按照现行投资政策,有近6万亿可以投资股权、不动产、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能够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应监管“要跟上”

白重恩认为,金融创新当然要大力支持,但与之相对应的监管也要跟上步伐。如果监管手段跟不上,则极易发生风险问题。比如债转股试点,白重恩直言:“我很关心占用大量资源又低效的企业是否真正退出,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又是否真的化解了。如果简单的去做债转股,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僵尸企业’会继续生存下去,继续占用大量的资金。”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需要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另一方面要鼓励有效的配置资源,有效的分担风险。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为支持金融业的融资,的确需要创新金融监管方式。“比如,对创业投资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实施差别化监管;需要创新金融产品,比如,推动银行借助贷款联动、投贷联动,为初期创业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需要创新外汇管理,支持科技型企业以全流通的方式在境外上市等等。这些都将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机融合发展。”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