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产能过剩债券到期压力加大 市场各方理性看待违约(2)

刚性兑付需有序打破

从今年违约的个案来看,水泥、煤炭、钢铁等行业出现公开市场债券信用风险事件较多,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违约事件尚处于一种无序的发生状态。

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钟汶权对这种无序的违约发生深有感触。他认为,政府最终是否会救助违约企业,主要还看该事件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无序违约事件。

他举例说,比如在经济支柱为煤炭产业的某个省份,当一些经营情况排名较后的企业出现债务违约时,当地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去救助了,但当龙头企业出现债务违约时,当地政府反而已无能力再去施以援手。这种情况对债券投资者来说就很难判断。

就在上个月,财政部发文明确了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的分配方式,对地方和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给予奖补,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及其他债权人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中诚信国际研究咨询部助理分析师谭畅认为,尽管产能过剩行业是今年一季度违约与级别下调的重灾区,但伴随债转股、去产能等政策的实质性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内不同资质企业的信用风险将愈加分化。

中诚信表示,具有救助价值的企业或将有所受益,而那些没有救助价值的企业,无论其企业性质如何、股东实力如何、市场影响力如何,则将越来越难获得外部有效支持。

市场各方理性看待违约

事实上,自超日债开始,我国公募债领域发生的违约事件实际损失率并不大,很多发行人多通过债务展期、债务重组、承销商“兜底”等方式完成了兑付。但今年来,经过各类花样繁多的信用风险事件的“洗礼”,无论发行人、中介机构还是投资者,对违约事件的看法更趋理性。

一家评级公司评级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前,“福禧事件”为债券市场投资者敲响了第一次信用“警钟”,当时引起的市场波动较大,但如今市场参与各方越来越成熟,不会因为个别违约事件而出现恐慌,这也能令政府更果断地处理一些信用风险事件,政府支持也会更有针对性。

而在经济加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违约范围也逐步扩大,从私募债到公募债,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都出现了信用风险事件,一些国有企业的“逃废债”现象也引起热议。

“关键是如何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违约处理机制。”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固定收益研究总监告诉记者,很多投资者在违约后资产保全方面处理经验不足,一些债券持有人大会也“形同虚设”,通过的决议最终也不能有效被执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希望能更积极参与发债条款的制定,投资者保护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