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网约车合法未消除四重风险 不能保证滴滴“安全”(2)

更深的挑战:模式中的隐患

更深层次的隐患,从滴滴诞生的那天起就已埋下伏笔。

和淘宝的策略类似,滴滴通过构建司机、私家车、乘客的主体交互关系,打造了一个开放式平台,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流量。这使得滴滴在过去的2015年,完成14.3亿的订单量,仅从这个维度来讲,滴滴已成为中国第二大互联网交易平台。

但是,这样的交易量却是建立在不断开辟新业务的基础上。去年2月,滴滴快的合并后,增速放缓,为使用户下载量提升回攀升轨道,滴滴相继推出快车、顺风车、代驾等业务,其旗下巴士业务“滴滴巴士”也于2015年7月正式上线,通过产品迭代,丰富产品矩阵。

这些看似充足的产品线,表面上为滴滴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大数据资源,但实际上,滴滴的每条产品线都拓展不深,在政策还没有监管到位的条件下,极易产生隐形成本。

另一方面,和刚刚上市的神州以及体量较小的易到相比,规模更大的滴滴显然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

从滴滴、快的大战到阻击Uber之战,长期以来,一直靠“强补贴”来笼络司机和用户的滴滴,不仅没有实现共享经济本应实现的“零边际成本”,反而扩大了开支成本,导致盈利模式不清。

现实情况是,随着滴滴体量越来越大,投资者将会越来越谨慎,毕竟,投资一家“独角兽”的巨额成本与扶持一家隐形“独角兽”相比,后者投入少、风险小且见效快。

因此,今年6月份,在完成一笔巨额融资之后,滴滴创始人程维明确表示,“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业务,不再进行大规模补贴”。

这也是为什么从6月底开始,滴滴在不同的城市开展幅度不一的价格调整,乘客端普遍涨价,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上涨30%。同时,滴滴对司机的补贴也下调了70%。这也就意味着,滴滴打车与正规出租车相比的低价优势已在悄然流失。

更糟糕的是,除了资金,滴滴并没有能够真正阻挡对手的护城河,目前专车司机和打车平台关系松散,很多专车司机同时用多个打车软件进行抢单,且更青睐补贴高的平台。专于一项业务,或者同样拥有高补贴的对手的进入,将对滴滴形成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的支持和赴美IPO成了滴滴熬过压力期仅有的两条通道。这两条通道,一条已经打开,但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条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滴滴的当务之急,或许应该回到原点,先想想办法,熬过这场政策、资本、竞争等不利因素交织而成的暴风雨。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