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私募境外基金加速发行 今年发行境外产品已达13只(4)

但主要是以港股为主,真正进行全球性投资的机构屈指可数。

同时,从这些私募“出海”的整体情况看,大部分私募均是募资在外、投研在内。方法是通过境外募集资金,然后投H股和中概股,具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的私募较为罕见。

尽管私募“出海”潮涌,但很可能“水土不服”,其中典型案例就是赤子之心。被业界称为“私募教父”的赵丹阳,2011年因投资印度市场遭遇重挫,其产品赤子之心出现成立以来的最大幅度亏损,两只基金净值下跌均达到25%左右。很多人认为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印度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针对“出海”的前景,辛宇则显得很乐观,“研究创造价值,交易创造价值。我认为投资在各个国家上都是相通的,只是术不一样。就是看好一个公司,然后以合理价位买入持有。有可能我会失败,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不要认为之前有人‘出海’做失败了,就觉得我们以后不会成功。”

但也有私募人士指出,境内私募“出海”的现状并不如想象乐观。

“目前来看,‘出海’的私募不多,大部分还是在港股市场。如景林资产做得比较早,但只是投资港股和中概股,至于把分支开到欧美市场的私募,仍是凤毛麟角。”代雪峰指出。

他解释道,唐人街距离华尔街只有几百米,但200年来很少有华人在华尔街立足。有些华人是从小移民美国或留学后留在美国而进入华尔街,之后自己创业,但做得都不怎么大。在华尔街独立成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并成为个中翘楚的华人几乎没有。美国基金业的华人圈子很小,真正管钱的华人加起来可能也就十几个。另外,中植集团、复星集团等在华尔街设有办事处,但他们更多的是以金融控股而不是以基金的形式出现。

从代雪峰的实际经验看来,境内私募“出海”要面临很多挑战。首先体现在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不在西方国家长大,同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很多人对法制缺乏敬畏之心,而在西方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会寸步难行。”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