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显示 收起

碳减排政策将加码 40亿吨二氧化碳处理市场待开发(2)

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地方,实现了减排功能,也探索出了一套规则流程,柴麒敏介绍,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启动,覆盖全国大概8000家企业,涉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占到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40%以上。不得不提的是,在碳减排的经济政策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就是碳税。

柴麒敏透露,理论上碳税和碳交易市场是可以互补的,碳市场没有覆盖的地方可以执行碳税,但是,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下征税的敏感性,现在的思路是,“十三五”时期碳税政策还只是研究。

CO2治理市场潜力巨大矿化技术受宠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21亿吨,与前两年持平。但是,全球平均气温却在出现较快上升,一些业界专家担忧,现阶段全球确定的碳减排目标可能难以完成,仅从前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将需要调整,需要用一些负排放技术,也就是采取末端治理技术。

据了解,CCS、EOR等技术都存在着成本贵、能耗高、封存后的二氧化碳不稳定,易泄露等挑战及隐患,即便是美国能源部近年来已累计投入数十亿美元研发的CCUS,也由于受到应用、经济效益等影响而未能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上述中国工程院院士介绍,在对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过程中本身就存在需要耗能产生二氧化碳,当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范围推广捕集、封存等技术,所需要的经济代价难以承受。EOR技术要求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离油田近,而且在驱油的过程中,也会溢出部分二氧化碳,该技术也很难大规模使用。

同时,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却在悄然兴起,所谓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产碳酸盐的过程。碳酸盐是碳最稳定的化学形式,有利于碳的长期和稳定封存。

大自然自身一直在做二氧化碳的矿化,但是,过程奇慢无比,使得产生二氧化碳的速度和自然矿化的速度不匹配。该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几个技术对比来看,二氧化碳矿化利用过程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方向,找出一个能够快速矿化二氧化碳的技术,是解决温室效应一个最可行的办法,研究矿化利用技术的机构不少,真正涉及方案可行的很少。

清华大学副教授蒋国强向记者介绍,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研发的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直接把火电厂等工业排放中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反应变成碳酸盐,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状态,而且,从经济性上,碳酸盐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的物质之一。

“在国外有把碳酸氢钠进行循环(与二氧化碳反应),变成碳酸钠,但是,碳酸钠不稳定,低温就会被热解,这些都还没有产业化。”蒋国强说。

柴麒敏称,未来二氧化碳减排手段会多样化,国际能源署预测二氧化碳减排的80%来自节能和能源结构调整,20%来自于末端治理。研究预测到2050年,中国碳减排同样需要有一定的末端治理加入。

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推动各方在技术应用上加快研究的步伐,但是,包括矿化利用技术在内,何种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仍充满不确定性。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技术都需要政策支持,其本身很难实现完全的盈利,但是,目前在二氧化碳技术应用上的政策支持较少,技术本身是否有经济效益成为决定未来能否产业化的关键。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