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炒房惯性三大支柱:致家庭住宅不动产动力充足(3)

六是家庭房价高位加杠杆透支了流动性。

2016年我国新增贷款12.65万亿元,其中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约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5%。家庭在房价高位时加杠杆,不可避免对未来流动性进行了透支。应该看到,还款能力是个人住房贷款前置条件。

全世界商业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都要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审查,主要基于过去收入状况来合理推测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但在还款能力审查上,各国商业银行略有不同,如在借款人银行账户明细时间跨度上,有要求三个月,有要求一年,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国及地区的银行越来越重视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鉴证作用。

如美国的商业银行通常要求借款人提交前几年的纳税申报单,我国香港的商业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交最近期的税单或雇主报税表,我国台湾的商业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交所得税扣缴单据或薪资入账存折等。这是因为个人所得税缴纳状况是借款人收入真实性的最有效证明,也显著减轻了银行审查借款人收入真实性的负担。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查上,往往习惯于形式上审查,借款人收入证明只需加盖单位公章,无需提供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往往通过合作律所电话联系借款人单位相关联系人以核实收入真实性,存在虚假收入证明蒙混过关的隐患,使得并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获得巨额个人住房贷款,或为借款人借助金融杠杆炒作房产提供方便之门,这实际上也是严重透支未来流动性的表现。

一是政策环境收紧与炒房惯性形成背离。

多年来的房价高位持续上涨,使得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家庭财富配置的纽带和社会经济生活绕不开的焦点话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支持各地区在房地产税、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

为打击炒房者,重庆市政府紧急发布人民政府令,从2017年1月14日起对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外地人新购首套及以上普通住房征收房产税,剑指“炒房”牟利行为七寸。3月中旬以来,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四十多个热点城市陆续升级房地产调控措施,而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为主要特征的政策调控,将明显收紧房地产市场流动性。

二是住宅供给总量平衡与炒房惯性存在背离。

目前,所谓供给不足并非热点城市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只是房价炒作噱头。毋庸置疑,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充足,基础设施建设优良,人文环境优越,对社会就业人口有强烈吸引力。虽然从经济承载力看,决定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的关键,是城市经济规模及该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

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收入差距越大,人口流入意愿越强。全球大多数城市的经济份额占比与人口份额占比的比值多处于1.0至1.4区间,而北京、上海均高达2以上,收入差距作用将引致外来人口不断净流入。但也要看到,城市就业人口收入存在巨大差异性,热点城市很多从事服务业的就业转移人口,根本上无法承受当前高房价。

1978年-2016年,北京市新开工住宅面积合计50881.2万平方米,若以三口之家人均30平方米计算,大约可满足1696万人居住需求。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剔除外来人口807.5万人,户籍人口大约1365.4万人。

三是住宅置换链条不可持续与炒房惯性存在背离。

热点城市房价高位上涨对居民收入的过度偏离,更多反映在对支撑住宅置换链条底端人群收入的偏离度上。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市商品房均价为3.47万元,假定城镇就业人口收入完全均匀分布,按照人均30平方米面积来计算,一套房产总价为312.3万元,按照目前北京房贷政策,最少需要109.3万元首付款,同时按照最长30年借款期限,现行基准利率下每月至少还款10773.2元。

2016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5416元。2015年北京市城镇职工年均收入为85032元,假定2016年为10万元,那么新婚家庭可支配收入为70812元,每月可支配收入为5901元,按照每月按揭还款支出不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那么实际可承受的贷款总额为55.62万元。除非北京城市通勤足够远,导致房价降至可承受范围,否则大多数外来人口并非具备经济意义上的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实际住宅需求群体。

不难看出,从经济意义分析,北京市住宅供给总量并不稀缺,但分布存在显著不平衡,少量人拥有多套房产,大量外来投资进入北京房地产市场,导致住房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稀缺。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价的与国际大都市的完全接轨,已经过度背离收入分配底端人群,这决定了未来住宅置换链条的不可持续。

四是城市人口总量约束与炒房惯性存在背离。

城市发展并非越大越好,虽然发展大城市有巨大经济意义,但在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和公众安全等也存在明显问题。而且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存在自然约束,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实际上也是对资源环境的不科学利用,即使是东京、首尔这些城市,实际上也在应对“大城市病”同时,深刻反思城市发展模式。不仅如此,发展大城市实际上也存在对周边地区资源的虹吸作用,造成环大城市边缘地区经济发展普遍缺乏后劲,导致总体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脆弱性。

当前我国特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自然极限,加强人口总量规划和约束是必然要求。2016年北京人口调控效果继续显现,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各项措施的推进,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增速、增量继续实现双下降。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增长0.1%,增量比上年减少16.5万人,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1.5%,这是十五年来的首次。这些情况表明,城市人口总量约束与以人口流入为炒作噱头的炒房惯性正在形成背离。

一是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炒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在土地出让环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杠杆资金进入土地一级市场炒作,关键是要加强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私募资金监管,按照穿透原则查实资金来源,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违规出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在个人按揭贷款环节,加强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查,可考虑将个人所得税证明作为还款能力审查要件。将个人所得税证明作为还款能力审查要件,并不会改变现有金融监管政策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过度看重抵押的第二还款来源,往往忽视对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的审查。增加个人所得税证明要件,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在借款人收入审查上的效率,通过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银行可以合理分析推测借款人具备的真实还款能力,防止出现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加借款人利用金融杠杆炒作房产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借款人提高主动纳税意识。

通过与税务部门联网,发挥税务稽查作用,对大肆进行投资投机炒作的借款人形成威慑。无论怎样,银行都需要切实加强借款人收入真实性审查,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并有效防范住房金融风险。

二是加快热点城市房地产税试点。

房地产税增加住房交易及持有成本,调节房产投资收益,因而利用税收杠杆抑制住房市场投机炒作,是各国普遍做法。不可否认,房地产税将对住房市场运行形成冲击,高房价可能因投资炒作受到抑制而失去支撑,并出现价格回调,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房贷资产质量,特别是不具备还贷能力借款人在房价高位加杠杆时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违约风险。

尽管如此,应该看到我国现行个人住房贷款最低20%,热点城市最低30%的首付比例,以及二套房贷更高的首付成数,理论上至少可以承担整体房价20%以内的降幅,足以提供金融机构房贷资产充足的安全垫。当前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动力充足,利用税收杠杆增加炒房成本,降低房产投资收益率,不失为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三是推动卫星城建设。

简单增加城市土地供应,并不能有效解决房价高位上涨,反而可能会加重大城市的病症。目前我国大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过于集中,城市产业布局也过于聚集。虽然产业和功能聚集可以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但不可避免导致人口过度集中。

随着科技发展和交通运行方式改变,可以考虑更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和产业承载位置,通过将部分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向外迁移,城市核心区主要集中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卫星城承接城区分流人口,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消除热点城市“泛豪宅化”现象。

四是密切关注家庭住宅不动产的流动性转换态势。

随着本轮房价过快上涨,房价运行风险已经有所显现,要高度关注热点城市家庭住宅不动产的流动性转换态势。美元三次加息启动了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正常化回归之旅,国内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有所抬升,未来资产价格不可避免要承受巨大压力。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