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热点

显示 收起

他靠120元挣到千亿 揭秘他是如何成功赚到千亿(3)

造车,李书福原本就是靠一把榔头起家。模仿、克隆是后来者最常用的方法,李书福不仅不例外,而且还显得过于“原始”。多年来,一旦有人问起:“谁是吉利最早的设计师?”得到的答复只有三个字:“钣金工!”上世纪90年代,当李书福在浙江临海建起大片造车厂房时,他的造车核心队伍极为寒碜——把他本人算在内,全公司懂汽车的也就三四个人,这还不能分真懂还是一知半懂。

“拆”,是李书福造车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拆了公司副总的红旗,拆了厂内所有的汽车,这个“拆车班子”甚至抓住李书福的出差机会,把他的坐驾——一辆崭新的奔驰也给拆了,结果还无法复原。这是一段完全自力更生的历史,“自己动手,自己画图,自己试制,自己试车,自己改进,什么都自己来”。正因如此,“吉利一号”的血统有点像是“八国联军”。

吉利的经历绝非仅有。在今天的世界跨国企业中,不少企业初创期也无不邯郸学步,比如韩国的三星,日本的诸多汽车企业。模仿不可怕,怕的是沉迷于模仿,始终没有自己的东西,那就无论如何都走不远了。

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车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这两方面,吉利曾长期受制于人。在李书福看来,吉利有一个别的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造车之初形成的“铁榔头”文化。那时李书福可带着一帮人,闭在屋子里当小学生,从拆解成品着手,一步步钻研、琢磨。一组人闭在屋子里慢慢拆解,最终成功造出了发动机,然后又再接再厉造出了自有知识产权的变速箱。如果没有潜心学习的狠劲,吉利今天很可能仍在低端领域艰难求生。

一个铁信念,情定沃尔沃

李书福创业的三十年,也是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三十年。李书福开始对汽车的定位很草根,即“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应该能买两辆汽车”,同时确立了“三五计划”,即一辆车可以坐5个人,价格不超过5万,百公里油耗低于5升。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