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 公司研究

显示 收起

P2P资金存管临考 每家P2P平台至少设上百人团队(2)

三是部分银行正在推行的事后对账模式,即P2P在完成一天撮合业务后,向银行发送一份客户投资账单,供银行内部进行对账,审核客户资金是否流向P2P产品约定的融资标的。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操作模式更像是借鉴了企业网银的对账模式。

“目前而言,多数P2P机构比较倾向采用联合存管与事后对账操作模式,这两种模式一方面能为P2P机构节省大量与银行系统对接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可获得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技术支持服务,加快业务创新速度与提升客户体验。”一位P2P机构负责人透露。

魏伟也坦言,要完成纯银行资金存管模式难度较大。为了实现系统对接,积木盒子专门组建20-30人的技术团队,花费8-9个月时间与民生银行进行系统对接,确保每个资金存管环节都做到合规可靠。

“这也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与合规操作的考量。”他表示,只有将客户资金操作流程全部转入银行系统划拨清算,才能最符合监管要求。

起初,魏伟也担心这种合规操作可能影响客户体验,因为客户会发现无法通过一站式操作完成P2P投资。但后来随着P2P跑路事件不断发生,越来越多客户基于资金安全考量,反而愿意牺牲一定的操作便利性。

过去半年时间,积木盒子通过纯银行存管模式完成的P2P投资交易额达到50多亿元。

魏伟透露,目前相关部门也比较认可纯银行资金存管模式。这种操作模式还有一个优势,即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银行直接调取各家P2P机构真实的贷款余额数据,及时审查P2P机构是否出现经营问题,降低了监管成本。

取舍考量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目前这三种操作模式是相对合规的。但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众多P2P资金“伪”银行存管模式。

比如有的P2P机构与银行电子银行部达成开户协议,就对外宣称“已获得银行存管资质”;更有甚者,有些P2P机构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存入一笔资金,取得相应的存款凭证,就宣称自己达到资金银行存管的监管要求,但事实上,其只是将一笔风险准备金存入银行。

“为此相关部门正与银行协商制定P2P资金存管操作细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厘清哪些银行存管模式是合规操作的,而存在瑕疵的操作模式要么被整改,要么被剔除。”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联合存管与纯银行存管模式,较为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而事后对账模式的操作流程还需进一步完善,比如需加强银行与P2P机构进行系统对接,实现每笔P2P交易实时对账。至于伪资金存管模式则一律不予认可。

“总体而言,相关部门希望P2P机构能与银行实现系统对接,这样能更有效全面地了解P2P业务状况与风险隐患。”该知情人士表示。

前述P2P机构主管直言,其实不少P2P机构未必愿意与银行实现系统对接和资金存管,一是担心银行现有的后台系统交易信息处理效率,难以满足P2P机构的产品创新与实时交易资金快速到账的需求;二是不愿平台的真实坏账率被曝光,尤其是通过资金池业务不断借新还旧扩大资金规模的P2P机构,一旦引入银行资金存管业务,就需要将每笔交易资金流向进行披露,其自融行为或高坏账问题将暴露无遗。

“银行对选择哪种资金存管模式,也有自己考量。”一家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P2P投资涉及大量非标资产,包括债权转让、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等不同类型的金融交易品种,银行是否愿意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资源,为不同类型非标资产设立各自的资金划拨审核与清算服务,同样又是一个问题。

魏伟指出,无论是银行资金存管、还是中央数据库为代表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安全等方面,都对一家平台的技术水平提出了不低的要求,要全面完成这些配置,每家P2P平台起码需要设立上百人的技术团队。而当前市场上能拥有这样技术配置的企业凤毛麟角,无形间大大提升了未来P2P行业的准入门槛。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