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显示 收起

腊肉制作过程卫生恶劣 送检产品却符合国家标准?(2)

在此次报道中的,三聚磷酸钠、卡拉胶都是可以在食品中使用的,而淀粉本来就是食品原料。即使使用了精度较差的碗而不是秤去称量,它们只要在规定的使用量范围内就没有什么问题。但搜出的“901保水胶”则是一种增稠保水的建筑材料,如果该腊肉厂用于食品中,那么它不仅是违规,还应属于犯罪。

检测的指标全部合格,但产品实际上不合格,这是否说明国家标准有缺陷?不能这么认为。消费者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其实并不能认为只要成品满足国标中的所有检测指标的要求,就是“安全”的。

一种产品的国家标准只是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生产者违反了监管部门会根据它来进行执法。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标准不可能全都罗列出来,因此国标也只是把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指标列出来,但前提是“在规范生产的基础上”。如果不满足这个前提,那么那些没有列出来的因素很可能会成为安全隐患。这就是食品专业人士常说的: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

美国是如何监管食品安全的?

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媒体和公众都会呼吁“立法”“设立标准”和“检测”。但是,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检测只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且,这一道防线的成本高、效率低,并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最佳途径。

在经过了上百年的摸索之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认为以检测最终产品仍不足以保障食品安全,因此,从今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要求监管部门转向过程监管。全方位地建立起五道防线,如果食品企业的任何一道防线存在问题,那就会被禁止生产:

第一道防线:原料和设备。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障其原料是合格的,而且还需保证原料来源的证照齐全,清白可追溯。。合格的原料和设备不见得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不合格的根本就不应该进入生产

第二道防线: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的监控,如果一种产品的配方和工艺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即使企业再有责任心、再严格的管理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如,肉制品中没有防腐剂或其它安全措施就会不安全;但防腐剂用量超标,它本身也就成了不安全因素。

第三道防线:员工的操作与管理。配方与工艺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如果不能严格地执行生产规范,那么配方与工艺都只是废纸。

第四道防线:成品的检测。在前三道防线都能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产品一般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些指标“有可能”漏网,就可以通过成品检测来进行确认。通常情况下,是按照“可能出问题”的概率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来设定“抽检频率”。

比如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欧美抽检频率很低,而中国奶企抽检频率很高、甚至每批都检。再比如蛋白类原料中的三聚氰胺,美国企业从欧美进口几乎不会检测;但从中国进口的话,很多企业要求每批都检。

第五道防线:监管部门抽检。这一道防线本身并不能增加食品的安全性,它只是一种“如果出事秋后算账”的威慑,促使食品企业守好前四道防线,也就是所谓的“严刑峻法”。

我国是如何监管食品安全的?

在法规体系上,我国的监管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一个食品企业要想获得生产许可证,需要先提交资料由食药监审核,然后进行实地核查,最后产品通过检验。整个过程基本上涵盖了美国的前四道防线,而第五道防线则一直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点。

企业拿到生产许可证,食药监部门可以随时到现场抽检,如果发现问题也会责令整改。在这个腊肉事件中,当地法人食药监部门曾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但是,“责令整改”只是一份通知,如果食药监没有后续跟进、检查验收,该厂就在继续生产,这说明“监管”其实仅仅是走了下过场而已。

简而言之,在法规和标准的层面,我国的监管体系并不落后,也基本上吸取了国际上食品监管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并不得力,也就导致了各种食品问题的出现。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