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资质养生馆泛滥 “三无”小店养生变养生意
随着中国人均健康支出增加,大健康产业迸发出巨大活力。与此同时,养生会所随意“行医”、养生谣言满天飞、中药饮片随意制售等乱象频仍。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没有中医执业资质的美容院、养生馆、SPA或者足疗店。
为了牟取利益,为患者号脉诊疗并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对所有体质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拔火罐、刮痧等“套餐治疗”,让人伤财伤身。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养生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利润十分惊人,“养生”已经变成“养生意”,吸引商家趋之若鹜,“伪养生”厂家商家也大发横财。
专家指出,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是社会转型期供需失衡背景下独有的一种社会病,也凸显出监管的缺位。同时,大众需建立科学的养生观念,提高对伪科学、伪养生的辨别能力,以防御养生陷阱和欺诈。
伤财更伤身
广东省深圳市的罗女士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想再生一个孩子却迟迟没有怀孕,经小区门口的养生馆“诊断”,她患有“严重的宫寒”,“医师”建议她进行艾灸治疗。于是罗女士在养生馆“医师”的操作下,每周三次雷打不动地艾灸了半年。最近她发现浑身乏力多汗,遂去正规中医科就医。医生号脉后大吃一惊,原来是过度艾灸,热迫汗出,导致全身火热耗气,影响了健康。
家住深圳市宝安区的另一位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女士被一家名为“鸿睿养生”(宝民清常道分店)的广告吸引,该广告宣称“每天坚持用咖啡灌肠,就可以治疗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尿毒症等在内的52种疾病”。办卡充值后,“医师”用“咖啡和洋甘菊茶”为她做了3个月的“养生灌肠”,最多的一天做了4次。其身体不适后就诊,发现身体检查指标多项异常。宝安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现场调查发现,该养生馆竟是无医师资格证、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卫生基本保障的“三无”小店。
还不止如此。微信团队定期发布“谣言粉碎机”报告,其中,与死亡焦虑相关的养生谣言转发率很高,成为谣言重灾区。微信上时常可以看到类似“中医秘方根治白发”“几元钱治好你的肾虚”等帖子,如果受到误导而“自我诊断”、错误用药,反而损害健康。一名26岁的安徽硕士,为了换个形象,找个好工作,下定决心治疗脱发,四个多月内服下5.9斤何首乌,结果在体检时被查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之后肝脏迅速衰竭,抢救无效失去了宝贵生命。
记者在某网搜索“养生茶”,发现号称有治疗降血压、补肾气、治痛风等功能的中药配方超过100页。同时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在街边连锁小店购买“熟药圆散,生药饮片”。记者走入深圳一家“养生小铺”,销售人员听说想治疗气虚,便拿出一包设计精致的“古方精制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及川芎等四位中药分别装在小袋中塑封,目测药量为1∶1∶1∶1配比;记者说还想治疗脾虚,这位销售人员熟练地拿出含有四味中草药的“四君子汤”。此外,在货架上还摆放着主治“三高”、肝病、妇科问题等多种病症的打包中药材。
深圳市老中医协会主任赵黎红告诉记者,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严格的适应证,健康的人如果长期把中药饮片当保健饮料用药,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危及健康。药不对症,盲目养生,容易伤财更伤身。
养生变养生意
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保健需求释放、供给未同步规范的转型错位期。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攀升,人均卫生预算提高,健康保健市场呈现阶梯式发展。统计显示,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民众主要保健品需求为补钙;达5000-6000美元时,医疗卫生成为消费增长点;而人均GDP达7000美元时,着眼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养生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2015年约合8225美元),当今由利益催生出的纷繁养生乱象,正是社会转型期供需失衡背景下独有的社会病。其中,利益驱动、标准缺失、监管错位成为乱象主要根源。
国中医药办法监发〔2014〕9号文件规定,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使用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险性的技术方法。然而仍有不少没有中医执业资质的美容院、养生馆、SPA或者足疗店,经营者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在灰色利益驱动下夸大宣传。一些销售保健品的“资深人士”介绍,经销养生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养生变养生意”,暴利诱惑资本疯狂追逐,吸引商家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