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存隐患 扫码支付有哪些风险点
扫码支付对于我们来说相当方便,出门再也不用带现金了,只用有一部手机就能轻松付款。但是在方便的同时,我们班身边这些二维码支付存隐患,那么扫码支付有哪些风险点呢?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一下,避免自己也会被这些上当受骗。
常常听到一些消费者在开这样的玩笑,就是“以后再也没有捡到钱的机会了”。因为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只要带上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快捷付款了。但是,大家别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很多人都分辨不出这个二维码支付存隐患的问题。如果你遇到李鬼二维码,那你就糟糕了。
存安全隐患
二维码扫一扫看起来便利,可稍一疏忽就会出麻烦。尤其是,二维码也可能成为一些人非法敛财的渠道。“二维码技术最初是一种识别访问技术,并不是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因此在交易过程中缺乏一种能够评估和鉴别二维码信息来保护消费者安全的机制。”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李建华说,对消费者而言,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的可靠性难度大,每一张二维码图像看似普通,实则包含了复杂的信息,用户辨认起来很不方便。
识别难度大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4月1日起实施,这一规范主要针对支付风险控制措施较少、安全性较低的静态条码,明确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但是看似一个简单的二维码,普通公众却难以辨认,二维码支付为何会存在安全隐患?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有关负责人说,二维码支付流程分为支付指令的生成和处理两个阶段。指令处理阶段与传统的银行卡、普通互联网支付的流程相同。二维码支付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指令生成阶段的二维码生成和识别环节。
“技术问题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二维码安全中心副主任沈维说,“二维码的码制有国家标准,目前我们使用的QR码是国际标准,也是我国的国家标准。技术上虽然已经有了国家标准,但二维码在应用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公开的二维码无人监管,且支付前的二维码管理缺失,而监管缺位的原因在于缺少技术手段。”
沈维说,QR二维码的码型是开放的,当前二维码制作准入门槛低,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如果有人制作了恶意二维码,用户扫码后接入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假链接、假网站,就可以通过网站非法骗取资金、盗取身份信息等。目前二维码市场缺少安全技术手段对手机扫码进行管控,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并没有相应的技术跟进。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二维码支付的主要风险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二维码可视化风险。不法分子易通过手机病毒的方式截屏盗取或欺骗获取用户付款码,或四处张贴伪造商户的收款码,非法获取资金。二是易携带恶意代码的风险。二维码不仅可用于支付,也可用于储存恶意程序代码、非法链接等内容,真伪难以直观区分。三是信息单向交互的风险。
二维码支付只能实现发起方或接收方的单向验证,不法分子若劫持客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后台之间的通信网络,截获并恶意修改订单等交易信息,易造成用户资金损失。四是扫码设备安全强度低的风险。二维码支付对识别设备要求低,且这些设备一般无加密、防拆机等安全功能,容易被不法分子侵入。
维权有点难
“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染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相关规定不健全,维权成本高。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增加了诉讼的不确定因素。”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左胜高认为。
一位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称,近年来涉及二维码的案件很多,其中包括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诈骗、盗刷等。对于像二维码这样的新兴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还未出台较为有效的规章和监管机制。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认为,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产生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目前二维码支付的发案率高,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维护自身的权益确实难度很大。”肖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