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消费

显示 收起

掀网络数据造假“遮羞布”:数据造假广根源深

12月3日消息,近日,某旅游平台被曝涉嫌抄袭其他网站1000多万条点评引起社会关注,这一事件掀开了网络数据造假的“遮羞布”。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网络数据造假问题较为普遍,覆盖范围较广,其潜在危害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

网络数据

点评造假是通过刷单的方式实现的,网路平台以及网络平台入驻商家都可能有这样的行为。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刷单”关键词发现,一些人在社交平台发布招收刷单者的信息。记者根据留下的联系方式,添加了王俊(化名)的微信。

刷单群里发布各类刷单信息

记者与其交谈了解到,王俊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做一下,赚个零花钱,每天的目标是能做到30元。”王俊将记者拉入一个名为“新人群”的微信群中,群成员会把自己刷过的某电商平台店主的名片分享到群中。

记者通过群里分享的名片,体验了一次刷单:首先,店家要求记者提供自己的电商平台用户名。“现在电商平台的反刷单系统比较严格,所以对买家信用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四星以上,2017年至2018年注册的新账号不要。”店家说。

通过验证后,根据店家的指导,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相应商品。店家称,不能直接下单自家商品,至少要先浏览同类型商品10个以上,并且有收藏、加购行为。

在进行以上操作后,店家通知记者在第二天下单。下单后,店家随即把记者下单垫付的费用和10元佣金通过微信转给记者。随后,记者的订单显示正常发货。

店家称,这是一个空包裹,收货后及时确认、给好评,这一单就算完成了。记者查询发现,这些步骤符合网上很多人提供的“电商运营”技巧,目的是尽可能让刷单看起来更像真实购物,防止被电商平台识别出来。

“我手里有5个店铺,刷单量比较大,一天在刷单上就要投入2000元左右。除了这些,还要花很多宣传、推广费用,就是砸钱。其实刷单也是无奈之举,别人都刷单,自己不刷的话,商品在排序上的权重就会很低。”店家说。

店家还告诉记者:“刷单时也会遇到骗子,本金佣金都付给他了,他还要求退货,这种情况没办法,只能认了。”而在刷单群里,记者注意到,也有刷单者反映,自己刷单以后,商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通过支付软件商贷的方式骗取一万多元。

还有刷单者称,有时候自己付款之后商家直接把自己拉黑,垫付的钱就打了水漂。王俊在拉记者入群前,要求记者下载一个App,这是一个返利性质的软件。群里要求,刷单者必须通过这个平台下单。

“这个返利软件是八代会员制,甲推广乙,乙推广丙,以此类推,八代以内都有百分之十二点五的奖励。”王俊说。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通过这种途径,一些刷单者乐意在各种平台上吸收新成员,刷单群的成员数量增长很快。通过刷单,返利平台的订单量也源源不绝。王俊还告诉记者,除了电商平台店铺刷单,只要通过社交平台等进行简单搜索,就可进入相应的刷单团队。

记者所在的群中,还有人发布信息给一些影视剧刷某影评网站评分,每条付1元佣金。还有一些公司也会在群中发布某知名问答App点赞链接,每条0.6元左右,点赞的内容多为企业的宣传介绍。

数据造假覆盖范围广根源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交媒体买粉、视频网站刷量的推广信息在各大论坛、社交媒体以及电商网站中比较常见。随着新媒体产品更新迭代,还出现了给直播、短视频等刷赞的业务。比如5元刷500个“僵尸粉”、10元刷300个有一定活跃度的“顶级真人粉”等。而近期大热的某短视频平台,刷1000赞的价格为40元。

“刷量的操作一般是通过群控的方式实现。这种刷量公司一般会做一套系统,通过一台电脑能控制成千上万部手机进行App的下载、微信文章的阅读等,几乎我们在互联网上所有能看到以数据为排序指标的软件,他们都可以进行这种操作。”互联网分析师、原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向记者介绍了刷量造假的方式。

今年8月,微信曾对公众号后台的文章阅读量进行调整,剔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带来的虚假数据,大批“10w+”的公众号阅读量大幅缩水,暴露了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

“很明显,每次官方的规则出来之后,他们就会依据这个规则进行反向升级。以微信公众号阅读为例,一直到现在,刷阅读量的行为并没有被杀绝,反而还有一些创业团队在做这件事,现在一篇‘10w+’的文章大概需要5000元就能刷上去。”丁道师说。

产生数据造假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造假的动机很简单,一切为了利益。互联网创业者需要拿投资,投资人怎么评估一个产品、一家企业是不是有潜力?就是通过用户量、活跃用户量、使用时长、点评量等,这些数据是投资人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很多创业公司就会刷量。对于卖产品的人来说,消费者会看这个产品下了多少个订单、好评率是多少,为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商家也会进行刷量。”丁道师说。

李瑞(化名)创立了专门研究博主数据和社交媒体的公众号,是一位在工作之余进行美妆行业数据监测的业内人士,曾在自己的公众号曝出很多数据造假的“大V”和品牌。

李瑞告诉记者:“有的互联网平台为了融资,故意刷出很高的阅读量、播放量,他们其实不在乎造假,都是让资本来承担虚假数据的代价。我们之前关注过直播平台,有些平台宣称自己的注册人数超过几千万,这些都不是真的,就只是为了融资的时候数据好看。但是投资人也不戳破这个谎言,因为A轮投资人希望卖给B轮投资人,B轮投资人需要卖给C轮投资人,一轮一轮往下走,甚至希望其上市后让资本市场来买单。”

“现在一些平台默许数据造假。比如,某平台最近在主推旅游业务,就与一些假的旅行博主合作。这样的平台既讨厌假博主,但其实又爱他们,因为要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平台的流量很高,这也是平台方不愿意戳破这件事的原因,因为泡沫对平台有利。”李瑞说。

丁道师认为:“现在互联网上几乎全都是以关键绩效指标来判断一个产品的价值,所以就导致刷量进入了互联网的很多行业甚至一些角落。一句话,一切根源都在于利益。就连消费者也不是完全无辜的角色,因为有些刷量是用人工加机器的方式实现的,比如俗称的‘五毛党’‘水军’,别人发起一个任务,发一条帖能赚五毛钱,很多电商平台刷单的人也都是一些大学生、家庭主妇等,这些消费者也是为了赚钱才参与。”

“很多企业的品牌总监在进行投放时,会故意选择与一些假博主合作,这样可以拿较大比例的回扣。投广告给真正有流量的博主所花费的成本很高,而且真实博主的数据量是不可控的,可能忽高忽低。这样的话,他们就去找一些造假的博主,并且为了给品牌一个很好看的成绩单,就进行刷量。”李瑞说。

数据造假危害大难破除

目前,数据造假的危害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我们公司现在就是做视频和投放,我在帮客户解决问题时,遇到过一些刷量的情况。一些做公关的朋友曾经告诉我,花了很多钱投广告给某个博主,可是一个单都没卖出去,而且流量特别差。我监测了一下,发现原来的流量是假的。”李瑞告诉记者,因为这个契机,他走上互联网“打假”的道路。在他看来,数据造假问题由来已久,不容易破除。

“刷量对市场危害很大。比如说电商网站上的好评和订单量是通过刷量增加的,其实相关产品质量不过关、服务也不到位,这样一来就会对消费者造成错误引导,使他们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几率更高。商家将大量的成本放在刷销量上,商户的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都无法保证。实际上,数据造假牵扯到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利益也都会因此受到损害。”丁道师说。

2017年,一家知名视频网络平台将杭州一家公司告上法庭,认为这家公司“恶意刷量”,干扰了平台的数据分析和重大决策。最终,这家视频网络平台获赔50万元。虽然有了相关判例,但视频刷量的推广信息仍然很容易找到。

“目前整个产业还是以数据来评判一个产品的价值和标准,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丁道师说,“要慢慢减少这个问题,首先肯定是通过国家层面明确法律规定,对刷量、炒作信誉、虚假评论等问题作出严格界定和限制。另外,我已经呼吁过很多次,要破除单纯以关键绩效指标为衡量依据,商品、服务的排列排序不应该以量作为唯一依据,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手段等,把一些真正的好产品、好服务推向市场。”

李瑞认为,刷量本身是一个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比如网络平台的后台对刷量ID进行分类分析,然后处理这些造假公号。在这方面,网络平台还是有能力做到的。但这方面工作的成本很高,这可能也是网络平台不愿意这么做的原因。其实数据监测已经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像第三方监测机构,如果能够有更好发展,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定促进作用。

丁道师提醒消费者:“要随时保持警惕。如果看到一个产品有好几十万的订单,价格特别便宜又将质量描述得特别好,就不要抱着贪图便宜的心理盲目购买这个商品,因为一件商品特别便宜又特别好的话,是不太符合市场逻辑的。如果消费者足够理性,不以‘量’为决策依据,这些弄虚作假也就没有市场。所以,对于数据造假,需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