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地方版“4万亿”摸底:大体量投资存隐忧(3)
投资结构与效益
即便如此,不少专家认为,对投资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将其“妖魔化”,不能因强调消费就将投资否定,投资仍是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
那么如何避免投资驱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在多位专家看来,一方面是要注意投资的结构和效益;另一方面则是改政府投资主导为民间投资主导,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投资的效率。
彭澎表示,中国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因此适当提前建设一些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拉动经济,而且也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像广州目前这样的拥挤状况,地铁是怎么修都不够的。”
以今年年底即将开通的广州地铁6号线为例,作为横贯整个广州中心市区的线路,六号线的预期客流十分庞大,但仍是4节车厢的编制。
“我们知道开通后肯定会超级拥挤,会被大家骂,但是也没办法,当初我们报上去的时候,上面硬是减到只有4节的规模。”广州地铁一位内部人士说。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系主任毛保华表示,尽管投资地铁确实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很多城市的地面交通已经十分拥堵,城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因此在本轮投资中,把钱投到这一方面,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风险比较低。
在机场投资方面,尽管国内机场亏损占多数,不过,一个地方是否建设机场除了是否盈利外,还应该看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表示,沿海发达地区平原较多,修高铁的话客流量能够保证,修高铁对机场影响大,因此东部修机场应谨慎。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客流量较小,修高铁成本太高肯定不划算,但这些地方又有一定的客流需求,因此修小机场更为合理。
与此同时,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让民间资本成为投资主体也是一大关键。
陈金龙表示,投资主要有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个方面。地方政府下一阶段关键是要搞好融资方式创新,如果再由政府投资主导,那就会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从2009年到现在,有相当多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过度超前的现象,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是可以的,但过度超前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陈金龙说,要避免基建的浪费就要扩大民间投资的渠道,让那些可以盈利的项目向民间资本放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也认为,当前,我国需要抑制的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但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则应大力鼓励,这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开放民资方面,广东、四川等不少地方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面向民资的重大项目。
例如,今年9月16日,广东省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涵盖交通运输、城市建设、节能环保等诸多领域,总投资达2515亿元的83个重大项目面向民间资本开放。今年10月四川推出总投资4.26万亿元共2336个项目,也“非常欢迎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不过,在广州民间投资协会会长吴柏看来,这些项目未必能吸引民资的兴趣。吴柏此前多次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像城际轨道项目投资额动不动就几百亿,而且很难挣到钱,民资不会感兴趣。相反政府应该把能挣钱的项目例如金融、能源等领域对民资真正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