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邵逸夫遗产分割方案(3)
揭秘家族基金信托
那么,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运营的资产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按照前文的架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ShawHoldingsInc.这个控股平台,主要有三块资产,100%地持有邵氏兄弟的股权,100%地持有邵氏基金的股权,同时也可能100%持有邵逸夫奖基金会。
先看邵氏兄弟的价值。邵氏兄弟的主要资产为26%的TVB股权,还有清水湾的地块,此外还有一些物业租赁、摄制设施服务以及影片发行业务,但后面的几项收入都很少。邵氏兄弟2008年年底的私有化公告披露,该公司在私有化之前的数年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均大大低于净利润,例如2008财年营收为3345.7万港元,但净利润则达到3.1亿港元。原因在于,公司持有的TVB的股权未超过50%,营收不能纳入报表,而26%的TVB股权则可以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利润,TVB2008年实现净利润10.55亿港元,也就给邵氏兄弟带去了3.1亿港元净利润中的2.74亿港元。
私有化时,ShawHoldingsInc.以13.3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了25%的公众股份。以此计算,邵氏兄弟当时的估值为53.36亿港元。并且,这个价格比当时的股价溢价64%,颇受售出股份的公众投资者欢迎。
然而,当2011年4月,ShawHoldingsInc.将整个邵氏兄弟公司出售给陈国强、王雪红等组成的财团时,总价格达到了86亿港元(其中TVB股权作价62亿,清水湾地块24亿),两年半的时间升值了61%。这相当于,邵逸夫先在金融危机低谷时期私有化,经济恢复后再出售的一买一卖,净赚了13.34亿的61%,也就是8.1亿港元。真是精明的商人。
整个邵氏兄弟售出给上述财团之后,该公司被新股东于2011年11月28日,更名为清水湾土地有限公司。曾经叱咤风云的邵氏兄弟公司从此告别这个世界,化作了86亿港元,成为了母公司ShawHoldingsInc.的现金,也即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的现金,也即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受托运营的资产。
而这个家族信托基金,还全资持有邵氏基金。邵氏基金目前持有TVB3.64%的股权,以2014年1月7日收盘市值计算,价值为4437万港元。邵逸夫奖基金会的规模则没有公开资料。除去这三个基金,邵氏家族还有新加坡的地产、百货,香港仍有一些影视资产,如果这些全部纳入,总资产或接近媒体所传的百亿规模。
为邵氏家族资产承担保值增值任务的百慕大ShawTrustee(Private)Limited公司,又是何人在运营呢?腾讯财经未找到确切的答案,不过,《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的一篇报道中,香港某私募基金的负责人萨穆杰曾描述称:“邵氏家族把从传媒帝国赚来的钱通过基金投到海外,由其他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打理,实现增值。这样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现在不少富豪基金是由家族成员自己管理,缺乏顶级的专业资产管理者。”
与邵逸夫一样,家族信托基金已经成为老一代富豪解决遗产问题的普遍选择。一方面,家族信托基金的解散必须全体受益人同意,这就避免了传统的“分家”、“家变”。另外,还可以实现财产的保护隔离,当委托人出现破产或离婚的情况,信托财产归受益人所有,不作为破产清算的追索标的或离婚财产分割的对象。
在香港的200多家上市家族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控股,除了邵逸夫,还有李嘉诚、李兆基、郭德胜、刘銮雄、杨受成等。例如,李嘉诚就设立了至少4个信托基金,分别持有旗下公司的股份,并对每个信托基金指定了受益人。
对于豪门家族的财产纠纷,育有两男三女的恒基集团掌门人李兆基曾很庆幸地总结道:“全香港有钱人中,只要有三个仔(儿子)或以上的,肯定搞不定,两个就好点。即使是多个女儿也不怕,她们很少管行政。”
而邵逸夫同样是两个儿子,又有了生前的精心架构设计,应该不至于出现“搞不定”的状况。不过,假如未有生养的方逸华也诞下一子,这个故事就将更加复杂,更像TVB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