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阿里日销售额突破571亿背后:双十一还能狂欢多久?(2)

2011年从阿里巴巴商学院毕业的张小立在大一下学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淘宝店——这是学院的考核项目之一。作为一项作业,他干的不错,这家软件店在第一个月便实现净利三千。之后他没断过对电商行业运营探索。今年4月,他从上海回到团队,拒绝了一笔风险投资,把原本只有5个人的团队规模扩大到30人,接手了10家中小店铺的代运营项目。而梵后是他手上的10家里唯一一个在双十一做了大动作的店。

他今年的运营总策略是淡化双十一。在他看来,双十一对于中小卖家其实会造成伤害。不可否认,天猫在各大媒体平台的双十一广告为商城买来很多流量,但是当宣传和促销信息把大量用户流量引向天猫商城的同时,超大级商家占据了得到了绝大部分好处。按照重要顺序排序下来,国际大牌、国内一线品牌、淘品牌、国内二线品牌……再到没有品牌的中小卖家时,能分到的流量少之又少,而把由夸张广告吸引来的流量转化为真正的销售额则又是一次折损。

更重要的是,备货和额外的人力支出将是中小商家参与双十一最大的两项风险。如果折价促销,卖家需要以平时的10倍备货,那么就要求店家能够承受极大的压货风险;并且前期的至少6万/天的参与主会场支出和广告位的预支对于中小商家都是一笔极大的机会成本。

连续两天两点收工,48小时没合眼的张小立终于在12号凌晨2点离开办公室准备回家睡个好觉。他说自己这一次比去年的心态平静很多,基本没为双十一做太多特殊的准备工作,这次的战绩超出他的预估:但他手上运营的一家卖“床帘”的店铺在双十一凌晨十分钟内卖出一万单。

边狂购边抱怨的买家们

如果留心双十一期间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吐槽,不难发现,6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消”不仅让卖家不断改进促销方式以获得更大的盈利,更把消费者历练得更加理性,并且积累起辨别商家的“假促销”欺骗局的经验。

张小立认为,这一现象也并不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消费者在趋向完美主义。电子商务带给传统最大的冲击是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或许这正是他们越来越要求完美的底气。他说,这也加大了商家从众多天猫店铺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难度。

吴贤是第一届双十一第一个下单的消费者,她今年继续血拼到凌晨两点,共计消费三万元。她自封“剁手党”,但她说自己是一个获得家人支持的“剁手党”,今年的三万元支出里包括了父母亲戚所有心仪的物件。这次抢购中她最不满的是支付时的卡机。

像她一样遇到支付不顺的消费者有很多,他们一边抱怨着用户体验差,一边不停地往购物车里添加物件。

更严重的吐槽把往年消费者对双十一电商们的质疑再一次提起:假促销降价、假库存紧张、刷单刷出来的信誉卖家……

但这些明明被意识到的问题却并未减弱人们的购物欲,双十一的销售额逐年刷新。吐槽继续,抢购狂欢继续。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