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详解中国装备“走出去”六大板块(2)
“核电出海是必然的趋势。”中国某核电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过去几年,中国核电在“走出去”方面并不顺利,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核电资源没有得到整合。
“对外合作的方式,我们现在还没有经验。”中国核电专家、中核原计划局副总工程师温鸿钧对本报记者称,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应在政府主导下,尽快走出“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低档次竞争模式。
有核电企业人士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核电“走出去”,是希望能够“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从而带动国内核电设备的出口。“但这的确很难”。
自2014年以来,中国核电企业也多次呼吁整合核电资源,国家层面给予支持,以便能够在国际核电舞台上与美国等核电强国“掰手腕”。
一位核电企业高层对本报记者强调称,昨日常务会议提到的“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是重点。
钢铁、建材的新空间
“以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行业为重点,针对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
这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另一大重点。
提到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这几年绕不开的话题。据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目前,仅工信部通过的305家规范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了11亿吨,另外还有200多家企业没有统计。
除了少部分产能直接关停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还得继续寻找出路。“国内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消费在7.5亿吨左右已基本到了峰值,国内根本消化不了。”1月28日,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向本报记者说。
钢铁大省河北此前就已经作出尝试,即借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将过剩产能化为有效产能。
目前,河北钢铁集团已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有所突破。该集团利用旗下海外矿山南非PMC公司和南非市场的优势,已经正式启动了一个500万吨南非钢铁产业基地项目。
但并不是所有钢企都有海外合作基础。此前,国内钢企将更多精力放在获取更多铁矿石资源上,而如此大规模计划转移产能方面,大多数钢企突破并不多。
在邱跃成看来,目前国家层面推行的“一带一路”政策,可能为中国钢铁的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新的空间。“‘一带一路’政策将涉及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乃至更远的非洲基础设施投资,国内企业可借此到国外新建或整合当地钢铁企业,输出国内的现有钢铁设备。”
他认为,在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政策层面也会有相应的退税、专项补助资金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