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互联网巨头跨界强攻电影业背后:信息产业大整合(3)

在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中,2015年我们如何卖电影

结伴而入的互联网企业,在2014年不仅给电影市场带来了新词汇新思想,也带来了一些为了提高营运效率所尝试的方法,这些方法所遵循的逻辑,让“观众为核心”的市场化思维在电影业重新确立。当电影业的各个环节都被这些跨界资本所影响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在被加速。

更多的资本进入,首先让电影的融资变得相对简单,原本长达半年、一年的融资过程被迅速的压缩到三个月以内。但融资上的便利没有让项目管理者变得更从容,因为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和试探性的资金过多,大部分资本都在以单个项目的成败来计算收益,资金周转效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对项目周期和投资回报率也变得非常敏感。

在这种氛围下,促使很多从业者被迫进入到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在努力的追寻更高、更快,但又难以在短期内变得更强,急功近利只好成为大家无奈的选择。当年为了宣传效果,总是放大投资额的电影业,忽然调转了方向。似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学会了百分比这个概念,媒体上关于票房神话的议题已经很少谈论投资规模,以快搏大,以小搏大成为常被传颂的事迹。那么,在这个不断加速的市场中,我们需要去关注一些没有太多变化的线索,用来给我们当下的市场决策做参考。

电影市场的二八法则始终未变,项目管理难度增加

虽然电影市场每年的总体规模均在不断攀高,但市场集中度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北美市场,票房前60部电影要稳定的占据70%以上的份额,在国内,因为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尚显不足,这个数字则要达到80%之多。我们详细统计了2009-2014年市场集中度的浮动,可以看到2014年这个数字是在83%,也就是说2014年共上映388部电影,其中的328部只占到了17%的市场份额,平均每部电影只能拿到1500万的票房。

互联网巨头强攻电影原因何在?

但是,各大媒体每个月都将目光聚焦在回报最高的那些电影中,所有还未上映的电影也都不会认为自己应该属于那17%的范围。我们集体营造出了一种乐观氛围,这种乐观让部分从业者和新的进入者,都认为电影业是一处尚待开采的露天金矿,只要铲车足够大,所拿到的就足够多。于是,单部电影的投资规模在迅速攀高,当下的增速已经逐渐超过市场总量的增长幅度。

任何一个非行政垄断的行业,总体的盈利率都相对稳定,如果它被市场需求推高,涌入的新竞争者会将它立刻打回原型。因此我们看到2014年媒介费用在快速增长,前几年几乎等于免费的新媒体平台,费用的增幅已经在快于宣发预算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演职员成本在扩大,部分年轻演员的收入迅速进入千万级别,并且档期都已经排到一年之后;最主要的是,所有原本可以打动观众的因素都在面临持续提高的阈值,特效?明星?导演?话题?以前百试不爽的宣传灵药,因为向观众输出的过于频繁,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效果。

与资本的需求不同,对于身处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当投资规模提高时,管理难度也在加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筹备和规划,需要更稳定的权力结构来思考对节奏的把控,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支撑越来越复杂的运作。遗憾的是,这类需求很难从一部电影项目的开始便得到重视,所有的人都需要被市场刺痛之后才会反省。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