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市场抛出周小川定律:一次性利率下调是没可能的

与吐槽“经济话题受关注度下降,8日、10日走过部长通道,却没人理我”的几位部长不同,已经当了整整12年央行行长、年过67周岁的周小川,却具有超高的辨识度和特殊的人气,每每出现便会遭遇争先恐后的提问和招呼。但因为他的只言片语,总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往往只是带着恰当的微笑,步履匆匆,谨言慎行。

市场抛出周小川定律

在3月12日关于金改的发布会上,已经参加了9次的周小川依然是重心,带着招牌式的微笑,针对存款保险制度、货币政策、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的提问侃侃而谈。而此时的背景却很难让人乐观:国内通缩若隐若现,利率市场化尚待收官,存款保险制度已箭在弦上,互联网金融继续喧嚣……

2013年,已是“超龄服役”的周小川再度出任央行行长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长版”中国央行行长“家长”。又过了两年,周小川十余年来致力的金融改革大局渐次清晰。

随着央行的体量越发巨大,主导了国有银行改革、汇率改革等重大金改的周小川,近期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太平洋力量指数”报告中评选为“在中美关系上发挥最重要作用的50人”之一,获选理由是:“周小川制定的货币政策,不仅影响了人民币汇率,而且还在两国力量均衡上起到了微妙变化。”

“周小川定律”?

中国央行行长,这一职务其实并非什么“美差”。

民生宏观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称,数年来,中国央行行长除了要和其他央行行长一样疲于抗击经济下行和通缩,还承担着更多的政府职能:对内要配合稳增长、促改革,对外还要配合稳汇率、防风险。

而在50岁时接任建行行长、55周岁生日前夕出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这点上恐怕体会更深。在这12年中,国有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进程,让他收获了鲜花和掌声;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两轮紧缩和两轮宽松政策,又让他面临种种考验。

最难的考验依然是货币政策的适用性。“货币超发论”一度甚嚣尘上,而今,M2的骤然下降也令人疑惑。

甚至在2月28日央行降息后,也引发了国内外的一系列讨论。除了“货币战”的阴谋论外,又抛出了“周小川定律”,推测一次降息之后还将有多次降息。

据彭博社统计,在周小川12年任期中,共实施了两轮紧缩和两轮宽松政策,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调整过22次,一年期存款利率调整过20次。在上一轮宽松周期中,央行分别于2012年6月和7月降息,此前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则连续5次加息。每次利率调整都具有连续性,一次加息或降息后还从未紧接着进行政策转向。因此推测,最新一次利率下调,不太可能是一次性的。

这种以过去政策的连贯性来推测现今政策是否适用并不得知,而周小川强调的是,不要过分看重政府工作报告中M2的具体数字,相比之下,就业、GDP等实体经济指标更重要。

针对“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是否需要变化时,在3月12日的发布会上,周小川给予了否认。他说,“尽管使用了各种工具来进行调节,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定向的货币政策的调节;但加在一起后,M2的增长仍是适度的,所以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按照他的说法,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一些创新工具运用可谓眼花缭乱,也被一些市场人士戏称为各种“粉”,如“酸辣粉(SLF)”、“麻辣粉(MLF)”等。其间还适度下调了PSL资金利率。

事实上,这一系列创新工具的有效性也受到了质疑。

周小川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有效果的。他还首次详细解释了定量调控过程:有一些货币政策的结构性,针对目前的存量有所调整,比如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但也有一些政策是增量型的,市场上缺少一种流动性,需要有增量的资金,央行是要调节它,把这个增量的资金注入到经济体中,注入时寻找最缺少资金的地方,找结构优化上最需要的地方,再注入进去。钱注入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汇入大江大海,流动起来进入整个经济体,那时候结构性的作用就慢慢消失了,又变为总量的政策了。对这些政策的评估,我认为需要一段时间,会更加冷静、更加准确。

要冷静,但现实往往适得其反。市场诸多观点认为,目前的预期管理似乎已经走偏。现今经济走势越清晰,政策走向就越容易判断,一致性预期就越容易触发。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