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回应超级稻减产绝收一事:不影响相关研究
针对近期引起关注的“隆平高科超级水稻减产绝收”一事,昨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重申,涉事稻种并非“超级稻”,但减产绝收一事并不会影响国家对超级稻的研究,要加强品种的适应性评估。
此外,张桃林介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谈超级稻:不同稻种适应性不同
安徽部分地区种植的“两优0293”水稻去年出现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4月12日,隆平高科宣布停售该品种“超级水稻”,但农业部对媒体否认该品种水稻是“超级稻”。
昨日,张桃林在回应“水稻绝收”问题时候表示,没有一个稻种对任何地区都适用,有的超级稻品种适合在这个区域,“抗性差了,就不适合在另外一个区域。”
张桃林认为,涉事安徽水稻品种在江淮地区包括安徽是适宜的,但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发现该品种抗稻瘟的抗性比较差,“正好去年年景是相对比较特殊的年份,所以把它不足的抗性问题暴露出来了。”他表示,应该加强相关品种的适应性评估。
张桃林说,“安徽稻种减产绝收”一事不会影响国家对超级稻的研究。我国超级稻已经到了17期,不久前已经超过亩产1000公斤。“我们现在需要培育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品种。”
谈农业污染: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张桃林表示,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据介绍,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膜污染问题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高,规模大,农业畜禽粪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张桃林表示,为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部制定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今后我国将围绕节水农业、化肥农药使用规模控制、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六方面,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化肥、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