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媒体:中国版QE只做不说

据路透社日前报道,中国将很快宣布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即央行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旨在撬动信用投放,拉低全社会的长期融资成本。

中国版QE只做不说

央行官方仍没有出来正式回应或者“辟谣”。

从前些年美国推QE开始,国内舆论的基本口径就是指向放水和印钞票,观感持中性偏负面。因此,涉及到中国版QE,货币政策的口径不好圆回来。虽然官方一直不承认中国有QE之说,但央行购买长期国债或长期信贷的做法,本质上就是QE。

这也不是第一次中国版QE的传闻了。一个多月前,彼时市场传言,3万亿存量债务置换(还有一个更夸张的数字是10万亿)将引发中国版QE,但这随后被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否认,称为“不实之词”。

虽然财政部辟谣了,但具体的操作手法,还是值得研究。因为随后财政部承认将进行1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置换,但坚持认为这是在国务院对地方债批准规模之下、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契约行为。但将高息、短期、有隐性违约风险的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务,这基本上是一个变相版的扭曲操作。对于地方政府,利息成本降了下来。对于商业银行,在蒙受利息损失的同时,新置换的资产流动性增强,变成合格抵押品,进而可向央行申请中短期的贷款。虽然是财政部冲在前台,可是没有央行的背书,这笔置换就缺少最重要的一环。央行如果不认可,银行就没有置换的积极性。

存量债务置换,还可勉强理解为扭曲操作。但此次若如外媒透露是直接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那便无法再说自己不是QE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严峻、外部环境流动性泛滥,即使中国央行不想害人,也是一定要抢个救生圈自保的。

事实上,从去年央行开始创新各种货币工具开始,虽然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和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各种叫法眼花缭乱,都可以算得上是QE的小规模试点。在这一点上,中国国情往往是只做不说,打左灯向右拐。非常规货币工具越多被创造出来,越是逼近最终的大杀招QE,因为说明前者越来越不够用。

前文述及的存量债务置换,毕竟是央行躲在幕后,并没有直接上手。结果,商业银行仍是不太愿意加入到债务置换当中,导致地方债的发行计划不尽如人意,眼见如此财政部也急了,发文敦促地方政府提速地方债发行。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央行出手购买地方债,或是从商业银行手里曲线购买,或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整个局面将登时改观,也不辜负现在大好的“疯牛”时机。

当下的经济实在是有点危若累卵的意思,名义上“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路宽松至此,中国版QE可以不用遮遮掩掩了,情势如此,该来一定要来。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