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抓住中国结构转型的“命门” 新阶段新理念
最近,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的新作《人本型结构论》出版的消息,称:“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人本型结构论——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新思维》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以人的发展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人本型结构论’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对研究和推进‘十三五’乃至更长期间的结构转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引起记者兴趣。记者阅读此书后,感到确实是一部用“新理念”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著作,遂对常修泽教授进行了访谈。
中国新阶段要有“新理念”
记者:常教授,您在书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乃至于更长时期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时,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思维,真正由人本思想来推进结构的转型。”您是如何考虑的?
常修泽教授:这句话被出版社印到“腰封”上,挺扎眼。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其根源之一在于经济领域没有完全摆脱“物本位”和更深层次的“官本位”的影响。
拿“物本位”来说,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处在“人本导向”与“物本导向”的博弈时期。长期以来,结构问题被视为一个“物”的问题,但依我“人本论”思想的观察,透过表面的“物”,就会发现,在“物”的背后,深层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记者:很深刻。能否结合具体某一结构,给读者谈谈?
常修泽教授:好。比如,就说需求结构吧。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时,第一个就是“需求结构的矛盾”。如何转型?在第三章回答:“需求结构转型:以消费者为本位的消费主导型结构”。书中采用大量数据指出,我国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居民消费率处在一个低迷的状态(只有36%,2012,)比世界平均水平(60.4%,世行数据)低20多个百分点,而与“物”的增长直接相关的投资率处在一个“亢奋”的状态。说明居民的消费需求有被投资率不合理地抑制的问题。我把它称之为“物本压制”。
居民消费率低,除了投资率高以外,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够有关。多年来,中国以GDP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人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我在书的第二章“人本型结构论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一开始,画了一张中国GDP增长指数与居民收入增长指数两条曲线图,从图示可清晰看出:GDP增长指数势头强劲;城乡居民收入线虽然也在上升,但与GDP相比两者离差很大(以致形成一个“剪刀状差”),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读者可看看两条曲线图。
针对这个问题,紧接着,我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角度作了更深入的分析。看到: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近年来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53.1%下降到2012年的45.6%,下降了7.5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生产税净额和企业营业盈余则分别从13.4%和19%上升到15.9%和25.7%,各自上升了2.5和6.7个百分点。尽管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有统计制度调整的因素(2004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调整,将“自雇者营业收入”由原来归属“劳动者报酬”调整为归属“企业营业盈余”),但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居民在功能性分配中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而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作为一个人本经济学研究者所不愿看到的。基于此,我在书中写道:“需求结构:消费,涉及人;民富,更涉及人。”
其他结构,包括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一般的要素投入结构、资源环境(也是一种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都涉及人的问题。所以,我不禁在书的前言《把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命门”》中感叹道:“人啊,人!构成中国经济结构改造、变革的灵魂,也形成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导引。”
基于此,我以人的发展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人本型结构”这一核心范畴。
记者:前一段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国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的条件下,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与物本增长型结构不同,您的《人本型结构论》,着力从人本主体角度探索,也可以说试图用一种“新理念”探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常修泽教授:新理念、新思维,还说不上。只是把“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理念运用于经济结构转型而已。既然提到“理念”,书中把“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作为结构转型的“根本理念”,是从三个角度分析的。
第一,从理论角度来分析,追求人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且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价值。
第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是摆脱“GDP中心主义”惯性运作的理性选择。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扩大投资。“投资驱动型”深层的原因是“政府主导型”(“官本位”)作怪。在此,我找到了“GDP至上”——“投资驱动”——“政府主导”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完整的“因果链”。
第三,从未来趋势分析,“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是适应新阶段中国人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规划到2020年,到那时,总体上判断:中国已经完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将会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需求,这类需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升级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所以,书中提出,考虑到中国发展阶段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要设法适应并尽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尊严生活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