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显示 收起

专访上影掌门人任仲伦:最优资产率先上市(2)

上影集团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始于2012年。彼时,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及上海市国资委批复,上影集团将处于统一产业链的电影发行、院线经营及影院投资、开发和经营业务通过无偿划转或协议转让的方式注入东方发行,而后者便是上海电影的前身。2012年7月,上海电影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上海电影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

该上市计划出炉之后,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在当前电影产业中,影视资产整体上市的趋势愈发明显,反观上影集团此番单独分离出上海电影由其先行上市,其考量是什么?

“作为一家老牌国有企业,想要从市场中脱颖而出,我们就得拿出最优资产(指上海电影)上市,向资本市场传递我们的信心,也让广大投资者看到我们的决心。”对于未将“制片”业务纳入上市资产的原因,任仲伦解释道。

事实上,打造“最优资产”并不简单,从确立上市计划到拿到IPO核准批文,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任仲伦一刻不停地打磨着上海电影。

“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从9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440亿元,其中最大的红利吸收者就是市场板块。”在任仲伦看来,影院、发行环节具有相当可观的盈利能力,但同期制片环节却始终未能补上大幅波动的短板。因此,集团最后的决定是:让盈利能力最佳的上海电影先行上市,通过获得市场的认同来打开资本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影的“最优资产”,上海电影与万达院线、大地院线一样,已经具备完整的发行市场体系。从2003年开始,任仲伦就提出做“产业链”,十几年后的今天,上海电影不仅发展成为一家专业化的发行公司,同时还拥有综合性的院线和完整的影院管理体系。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中能做到上述三大业务板块“并行驰骋”的公司并不多。

当然,在上影集团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中,上海电影只是急先锋。“在上海电影IPO后,外界对上影集团后续的资本运作动向十分关注。未来是上影集团整体上市?还是制片公司单独上市?实话实说,目前还没有定论。”任仲伦强调,无论选择何种资本运作方式,最终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要有利于上影集团整体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华谊兄弟、万达院线等民企抢先上市并借助资本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反观上海电影的资产证券化运作却似乎“慢了半拍”,这背后又有何隐情?

确实,对于上海电影这家老牌影视国企而言,此番上市实属不易。任仲伦坦言,在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国有电影企业曾经有过两次“掉队”。“一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国有电影企业遇到困难,并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但上影作为行业旗帜,不能也不会作出撤退的举动,唯有选择坚守;第二次则是在前一轮影视公司上市热潮中,国企、民企形成了‘龟兔赛跑’的局面,即由于国企存在大量的历史‘包袱’,一时间无法达到上市的‘体检标准’,因此落在他人之后。”

尽管资本运作稍慢半拍,从困境中走出来的上影集团和上海电影,却在近年来潜心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源。“改革发展至今,我们的优势不比那些已经上市的民企差,我们的特点和优势非常明显。”任仲伦说,上影67年的历史积累了特有的品牌优势,在行业内、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同时,在资源储备上,上影有1000多部故事片、1300部译制片、1500多部纪录片,还有500多部美术片,这都是上影的核心优势。

至于上影过去的“短板”,任仲伦并不讳言:之前几年,由于制度的原因,上影一度在人才储备、激励方面有所落后。“但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上影如今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了很大突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行业中招募最优秀的人才,目前我们的员工年龄层较为年轻,团队中包括了大量的80、90后人才。”

在任仲伦看来,实体经营和资本运作始终是上市公司的两个支撑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上海电影上市后的经营运作又有着怎样的构想?“毫无疑问,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一家企业,对企业而言,实业基础是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上海电影要坚守,不能偏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坚持发行优先、重点发展影院建设;同时我们也会寻找时机,适时地兼并、收购,做延伸性的投资,但必须以反哺上影主营业务为前提。”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