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针对中泰铁路打起暗战 中国谈判更加成熟(2)
外交放风
2012年4月,时任泰国总理英拉首次访华,当她乘坐上京津高铁后,就提出了引进中国高铁的想法。“中泰铁路的建设,就是始于泰国先从外交管道来放出风声,吸引招标。”储殷这样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次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与泰国时任总理英拉联合发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表示中方有意参与泰国高铁系统项目建设开始,中泰铁路的建设消息就此开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泰双方还签署了《中泰政府关于泰国铁路基础设施发展与泰国农产品交换的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谅解备忘录》,中泰铁路因此又被媒体称之为“高铁换大米”的项目。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时隔仅仅一个月以后,在媒体的报道中,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黄弟福悄然有了一个新身份—中铁总中泰铁路项目协调组组长。
整个中泰铁路项目组究竟何时成立,外界不得而知。贾利民认识不少商务谈判代表,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这些谈判过程中,他们都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和统一口径来做事的。”
储殷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整个中泰铁路项目组的成员极其庞大,仅他接触的谈判组,其成员就有二三十人,其他的成员则包括法律、金融等诸多方面。“我国铁路商务谈判的人员配置是和国际接轨,该有的都有,一个都不会少。”储殷介绍道。
意外的是,2014年5月,泰国政坛发生“地震”—英拉下台,巴育接任总理。中泰铁路项目一度搁浅,外交渠道又一次成了事情转机的“放风口”:2014年年底,李克强总理赴泰国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第五次会议期间,终于与泰国临时政府总理巴育共同见证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在2015年的媒体报道中,发改委第一次出现在了中泰铁路项目组的团队中。根据央广网消息,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相关工作人员参与了中泰铁路项目的谈判,在《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一共前后开了九次中泰铁路合作联委会,与泰方进行会谈,并表示“中泰合作共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