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宿产业现状 发展迅猛但很难赚钱(2)
门槛不高 入住率冷热不一
民宿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少人和资本开始蜂拥而至。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民宿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
那么,究竟什么地方适合做民宿呢?业内人士指出,最好是临近主力消费市场,例如“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要有一定的自然资源,这是基本条件。进一步的要求是能有一些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能够有精神上的探索和享受。
应该说,金鸿杰是幸运的,以上开民宿的条件他都选对了。民宿经营一年多时间,已经开始盈利了。
2014年,金鸿杰和朋友合伙开了南栖江南文化主题会所。金鸿杰说,他几乎是踩在浙江西塘“民宿潮”的尾巴上走出了这一步。房子是西塘原住民的祖屋,大的格局没变过,但装修和设计却花了重金。盘下来这个院子,加上修理重装一共花了180多万元。现在,南栖民宿在整个西塘来看属于中高档,标价每间房每天380元至680元不等。
但是,不少民宿业主却深陷“前期投资巨大、租金快速上涨以及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在采访中,多位经营者表示,现在做民宿越来越难了,以前一年几万块钱的租金这几年涨到数十万元,改造费用也是水涨船高,两三百万元只能改造四五个房间。加上淡旺季差异,如果不上规模,单体已经很难赚钱。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民宿在经营上存在着类似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一些民宿客栈经营方在租赁物业后经营不到一年,借助民宿市场的红火和地理位置优越,将酒店客栈经营权溢价20%左右转让,这有悖于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家集团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民宿参与门槛比较低,很多投资人和企业都在做,有很多品牌,单体规模都非常小,大约80%都不赚钱,能有20%的盈利就不错了。
连锁民宿“千里走单骑”的创始人王冠说,刚开始时,他们只做口碑营销,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慢慢地,民宿越来越多,几乎遍地都是,“逼得我们不得不推销自己”。
北京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进入门槛低,现在市场上民宿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数量多了就是在重复模仿,造成资源浪费,也会涉及水资源、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以及交通问题等。竞争加大带来的价格下降也势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精品缺失 亟待品牌化升级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许多民宿虽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扎根乡村,但却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乡土味”。而这种味道并非只靠周边环境便能激发,也不是单单依靠黄泥墙、猪圈房的建筑可以营造。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大环境下,许多民宿或许做到了远离城市,但本质上却远远未实现回归乡村的初心。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设计层面的不足是制约民宿发展的重要方面。他指出,一幢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定是激发了游客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好奇,精致民宿和精品民宿是有区别的。精品民宿将“在地元素”做到极致,而目前国内缺乏真正有文化、有内容的精彩设计。
除了设计层面的不足外,在法律法规方面,尽管国家的支持态度很明显,但具体到地方,相关法规仍然滞后。
在云南大理经营民宿的李翔不无抱怨地说,现在不少房屋业主会对民宿经营方的租金要求一涨再涨。更有甚者,会出现有房屋业主在合同租赁期未满的情况下,将民宿产权收回自己经营。由于民宿存在法律界定不清晰以及产权和经营分离等问题,民宿经营者和业主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民宿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于德斌认为,一直以来,公安部门从特种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求民宿旅游从业者必须遵守2007年出台的《北京市宾馆业治安管理规定》,其中要求“旅馆与其所在建筑物中的非餐馆部分之间有隔离设施”“客房区位独立区域,与旅馆内的娱乐、商业等附属服务设施分割”,同时还有经营规模、技术标准等制约,导致一些有特色的住宿单位不能申报“北京人家”。
一位在北京经营民宿的业主李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很多民宿就是利用当地的平房院开展经营,而按照现行规定,不论利用自有或者租赁住房从事民宿旅游者,都要符合工商、公安、消防、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部门针对社会旅馆的管理标准,但这明显不适用于小规模的民宿,还将会对民宿旅游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和制约。
对于如何规范民宿市场?2016年浙江省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重新规定了民宿的范围和条件,明确指出:民宿的经营规模,单栋房屋客房数不超过15间,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且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民宿的建筑设施、消防安全、经营管理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并交由相关部门发放相应的经营许可或准予申报登记。
今后,我国民宿产业该如何进一步发展?众多专家表示,随着市场扩大,供给开始过剩。民宿经营者个体力量相对薄弱,他们将需要联合营销活动来抱团取暖。未来,进行规模化、品牌化扩张、提升各自品牌的价值是民宿产业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