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农商行发展思路明晰 争取上市意在提升银行品质
“顶小”是海安农商行董事长徐晓军的微信昵称。徐晓军告诉上证报记者,“顶小”在南通方言中有最小之意,也取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细微处,徐晓军的追求清晰可见:既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又以小见大,彰显大格局、大气度。
目前来看,海安农商行规模仍不算大,到2017年末,海安农商行资产规模超过650亿元,尽管这一数字已是8年前的6倍。
然则,立足关键点,就能发挥大作用。在用心支持一个个农户,一家家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海安农商行积沙成塔,成为当地小微三农发展的坚强后盾。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海安农商行支持制造业贷款128.08亿元,位列江苏南通市各家金融机构首位。
经过多年实践和积淀,海安农商行发展思路已然明晰。徐晓军告诉记者,实现上市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是最终目的。争取上市的过程,实质是追求银行品质显著提升的过程。“未来,海安农商行将继续保持创新思维和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使全行经营管理始终处于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做农民的贴心人
小暑已至,西瓜上市。海安县角斜镇老庄村的瓜农刘峰竖起大拇指不住点赞:海安农商行给他帮了大忙,在第一时间向他发放了15万元贷款,从贷款申请到资金到手才两天时间,恰好赶上收获期。
记者了解到,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季节性特性,海安农商行积极优化新型农业主体贷款申贷、用贷流程,对到期贷款续贷建立预授信制度,客户经理提前准备好相关手续,做到贷款当日申请次日发放,这对农业生产来说,可谓是“及时雨”。
“姓农,就要支农,做农民的贴心人。”徐晓军这样诠释农商行与“三农”的渊源。
据了解,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海安农商行对新型农业主体推行“一站式”服务,在信贷审批、利率标准和信贷政策方面都给予便利和优惠,建立动态化客户名录,提供“一对一”服务模式。信贷产品方面,先后推出新型农业主体阳光授信、“组合贷”、“亲情贷”等多种产品,满足处于创业、成长、转型各个时期的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据徐晓军介绍,海安农商行目前在海安地区有60个营业网点,基本做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也成为其稳健发展的“压舱石”。
2017年,海安农商行完成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实现了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双平衡发展。至2017年末,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08亿元,较上年增加2121万元;不良贷款率1.46%,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水平高于已上市农商行平均水平。徐晓军透露,在息差逐步收窄的背景下,海安农商行明确“以量补差”实体投放策略,强化信贷资源配置。
为企业雪中送炭
“2013年碰到禽流感,禽蛋养殖差点就办不下去了,好在海安农商行的信贷资金助我渡过难关。”养殖户王文根十分感念海安农商行给予的帮助。徐晓军说,当看到海安的农民兄弟发家致富、企业茁壮成长之时,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自豪感。
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海安农商行的做法是,注重把握经济发展的周期节奏和宏观脉络,积极关注企业行情,顺应产业发展政策,创新金融供给方式,在企业融资中普遍存在的“应收账款多”“转贷时间长”“过桥资金贵”等难题上找突破。
徐晓军说,银行要为实体而生,不支持实体,银行无法做得好、走得远。简单的道理,通俗的表达,说起来容易,做成功靠“用心”。最为难得的是,在2016年不少企业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当大多数银行选择“全身而退”时,海安农商行倡导的“百企越冬”行动却在此时温暖了当地逾百家企业。
徐晓军说:“这实际上是政府与银行强强联合,在摸底的基础上,给予名单内企业授信额度,为全县制造业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鼓劲打气、防范金融机构集体退缩的一记重拳。”计划实施两年来,该行共为126户小微企业增加授信12.03亿元,用信增加10.36亿元。
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难求。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安农商行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企业赞誉。今年,在支持企业上,海安农商行又有新点子。该行创新提出党员赋能助企计划,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核心,进一步对接实体发展,将400名党员与800户企业结对子,致力于成为服务“温度计”,为企业长足发展赋能。
从信用社到农村合作银行,再到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海安农商行已经发展成为苏中区域乃至整个江苏农信领域的行业标杆,连续六年保持江苏省联社等级管理考核最高评级5A级。2017年,被原中国银监会评为“全国标杆银行”,这一荣誉在江苏全省的县域仅有4家;在2017年陀螺评价体系农商行序列中,收益可持续能力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