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群体收入要涨 受惠人数将超过3亿人
重磅!日前,根据相关的消息,中间群体的收入要涨了!受惠的人数将会超过3亿人。对于中间群体的概念,很多人似乎还很陌生,近日,国家发改委作出了正式的解释,那么,中间群体包括哪些呢?中间群体的收入具体涨多少?
“中间群体”包括哪些人?
9月14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组织召开了促进“中间群体”增收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和举措。“中间群体”,这在官方语境中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那么,什么是“中间群体”?如何增加“中间群体的收入?
什么是“中间群体”?
在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的新闻稿中,对“中间群体”有一个解释: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三个群体。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中,这样解释: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那么,“中间群体”的收入标准是多少?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中位数为22408元。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注: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参会专家一致认为,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的迫切需要,目前提出的思路和建议具有较好基础。
可见,“中间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并不是一个概念。同时,参会专家建议,对“中间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作进一步明晰,对农民工、中小学教师等重点群体给予更大关注,政策建议方面可区分当前和长远,突出减轻企业负担、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点群体收入分配激励等重点政策举措。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据保守测算,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
国家发改委介绍,下一步,就业司将会同相关方面对促进“中间群体”增收的思路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发展起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跻身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尤为重视。
事实上,中国一直希望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提低、扩中、限高”方面也在不断努力。在外界看来,官方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扩中”仍将是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头戏。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仍需多举措发力
2017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效扩大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约为24.03%,2016年为34.79%,到2020年将上升到45.01%,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和举措比较清楚,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工资政策增长机制,扩大居民增收的正常渠道;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解除中等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推进个税改革,着眼于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负担等。
“扩中”的关键是做大蛋糕并避免“通胀税”
近日,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组织召开了促进“中间群体”增收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和举措。据悉,目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划文件已进入起草阶段,其中降低养老、医疗、教育负担等内容将列入规划内容。
2016年5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等。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标是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才能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内生良性驱动,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遇到一些挑战。首先,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产能过剩、杠杆率过高使得经济增长放缓,而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增长缺乏动力,工资性收入增速出现了连年放缓的态势。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尽快让其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二是托住既有的中等收入群体并增强其获得感,不要因为各种原因掉到低收入群体。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基建增速下降,制造业低端产能出清等,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获取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可能首先受到冲击,提升收入的压力很大。
其次,中等收入群体则在转型期是最容易受到各种税负增加困扰的阶层,这在最近的社会舆论中已经体现,更大的冲击则是房价暴涨,会轻易让一个中等收入者因为按揭压力或者积蓄首付,成为一个“伪中产”:收入看上去挺高,但消费能力大幅降低。
要增加中等收入群体,就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端服务业与制造业,目前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占比只有13%,想要提高比例就需要创造更好的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和竞争,比如实施全面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低于15%,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把教育质量搞上去。这些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
避免中等收入者下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要避免货币购买力过快下降,以及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暴涨,虽然提升了拥有资产人群的资产性收益,但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中低收入群体无法分享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没有买房的人还要承担巨大的成本,加大了财富差距,并且逐步造成阶层固化。事实上,多年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很容易被一次房价暴涨导致的购买力缩水,将中等收入者推回到低收入群体。
目前的一个冲突是,中等收入者看上去收入颇高,但生活成本也过高,尤其是承受较高的税负与物价,但相应地,养老、医疗、教育等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这是一个不尽人意的组合。要么,高税负对应高福利;要么,低税负对应低保障。
我们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首先要继续做大蛋糕,通过改善法治环境激励企业家精神,刺激创新与投资,与此同时,加强人力资本投入,通过教育改革提升人力资源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以高质量发展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我们认为,现有环境下要避免“通胀税”导致中等收入者下滑。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导致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加强了阶层固化,政府宜尽快提出解决方案,避免中等收入与低收入群体因“居住成本”过高而降低获得感。
建议各级政府改善分配制度,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使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合理,以公正的分配方式激励人们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