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指数基金规模大幅度增长 多因素促成规模爆发

过去一年多来,指数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各大基金公司争先布局指数化投资业务。蜂拥之下,指数基金两极分化愈加明显,同质化现象也日益显著。那么,指数基金缘何会爆发?指数基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何解决之道,下一步又会走向何方?

基金投资

4月25日,在2019中国基金业峰会“指数化投资中崛起的公募大军”的圆桌论坛上,围绕着上述内容,来自各大基金公司的老总展开了热烈讨论。

多因素促成规模爆发

夏小华:以往指数基金规模暴增都发生在牛市中,但在去年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这类产品却呈现井喷式增长,原因是什么?

陈凯:去年指数基金大爆发与国内市场的国企改革、股份换购ETF份额的创新之举都有一定的关系。

周向勇:去年指数基金逆向发展有多个原因。第一,我国市场的投资者成熟了,去年股票ETF净流入超过1400亿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金中40%是由散户提供的。第二,2018年全球资本市场不景气,跌幅仅次于2008年。回头来看,十年一遇的大跌也是十年一遇的大机会。在这种时候,指数型基金产品更能够抓住贝塔型机会,也就是大反转型的机会。

康乐:指数基金优势很明显,相较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指数基金有偏离度低、仓位高、场内交易容易捕捉交易机会、费率低等诸多优势,再加上经过多年的教育,投资者已经越来越成熟,那么在估值跌到极值的时候,就会促使指数基金成为投资者选择的工具。

肖宇鹏:指数基金突然大幅增长,而且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增长,反映了市场成熟度在提高。那么,为什么是指数基金,而不是主动权益基金?这是因为ETF更贴近市场,一方面ETF产品很多,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另一方面,ETF还有低费率、跟踪误差小、透明度高等多个优势,能够满足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需要。

黄小薏:去年指数基金规模达到6800亿元,较2017年底的4800亿元增长了2000亿元。分解来看,指数基金爆发有四个现象或原因:一是央企调结构需求,二是债券指数类基金发展迅速,三是SmartBeta出现了大批量的产品,四是指数基金产品有低费率、透明、便捷等诸多优势。

产品同质化“魔咒”如何破除?

夏小华:随着指数基金发展,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破除同质化?怎么破除宽基领域的头部效应?

黄小薏:SmartBeta是有发展空间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在SmartBeta方面,中国的特色是高估值高波动,估值因子和低波因子在一些策略和产品中是有效的,至少在这几年内是有效的。

康乐:现在宽基的头部格局已经在国内形成,很难打破。相比而言,SmartBeta的容量可能大一些,指数增强容量小一些,但都有机会。参考海外经验,SmartBeta也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三年的发行量超过被动型产品50%,规模也占整个被动型产品的近20%,这个趋势在国内也是刚刚开始。

肖宇鹏:谈及差异化发展,无论选择SmartBeta还是做更细分的行业、更细分的主题,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资源禀赋和能力,其次要想想自己的投入和所付出的实践,因为宽基领域原有的格局可能很难突破。

周向勇:谈到差异化的发展,我想到的第一个字是“难”。公募基金本身同质化就很严重,这些年强调差异化,强调要创新,但是创新的东西很快在行业内就都有了。所以,要深入研究这个市场,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市场上指数化产品有哪些,再从需求侧看看有没有差异化或者更精准需求化的空间,这是可以努力的。此外,在费率上通过管理的手段让基金运作效率更高一些,也是一个赶超的方向。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