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要闻

显示 收起

经济格局变化及时调整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行行长刘连舸5月30日在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有效抑制了金融危机的扩散。但其故有的缺陷并没有完全消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金融行业

一是治理格局没有及时反应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近年来,新兴市场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的50%以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迅速崛起,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二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架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部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境资本大进大出,资产价格波动非常剧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仍然波动很大。

三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加大金融监管难度。由于不同国家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存在差异,各国监管机构对同类业务的监管政策也有所不同,容易导致各类业务在不同国家进行监管套利,进而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带来挑战。

刘连舸认为,考虑到现存的问题和挑战,改革势在必行。基于目前的分析,他认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机构改革,一是要考虑构建更加合理、平衡的全球金融治理架构。根据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时调整、持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比如优化SDR货币篮子的标准和发行规则,提高新兴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是构筑全球金融治理安全网,加快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通过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等方式,平滑金融体系的周期波动,优化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案,完善全球金融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多边机构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三是提高全球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约束性,紧跟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完善全球金融监管知识体系,设计前瞻性的金融监管工具,加强全球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配合,防范金融风险在全球的传染,切实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银行作为全球化、综合化经营程度最高,持续运营超过100年的中资银行,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进程。”刘连舸表示,一方面要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最佳实践来发展业务,严格控制风险,确保合规经营;另一方面,要在“走出去”过程中,把更多中国先进的、更佳的实践介绍到国际上,得到国际认可,为全球金融治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