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变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时间已经行至2019年中段。在平稳“护驾”资金面度过半年时点后,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走向将如何?从近期召开的会议以及高层表态看,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改变,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这一基调下,市场人士和分析人士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一处——即利率市场化尤其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会否在下半年有实质性突破,并伴随着市场利率下调?
回顾今年上半年,央行两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但是手法均有所创新:第一次是1月份,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部分中期借贷便利(MLF),分两次实施;第二次是5月份,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于5月、6月和7月分三次实施到位。
两次操作,都充分体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特色,具有明显的“定向”的味道。而且,两次操作细分为五次实施到位,可以看出央行稳妥有序地释放资金的目的,避免“漫灌”,坚定“滴灌”。
政策的效果也逐渐显现。上半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金融风险防控稳妥果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总结。
关于下半年货币政策,毋庸置疑,目前来看货币政策的工具箱还是丰富的。央行行长易纲6月上旬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指出,中国宏观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上述二季度例会也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至于具体的操作,近期市场上多了一些“降息”的建议。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指出,流动性分层和隔夜利率进入“0时代”意味着,数量工具效率有限,全面降准的概率越来越低,未来可能只是在“三档两优”之中修修补补。而全球货币政策进入降息周期,国内外因素共同提高降息预期。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降息时点选择应重视外部风险。
伴随近期“利率市场化”在政策文件、公开报道中出现的频次增加,市场也在猜测,年内央行会否寓改革于调控中,深化利率市场化与降低市场利率同步进行。回顾2012年至2015年期间,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的过程中,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的做法并不少见。
6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推动银行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易纲5月在中债指数专家指导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在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央行存款基准利率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贷款利率实际上已经放开,但仍可进一步探索改革思路,如研究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等。
兴业研究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两轨并一轨”可能在近期加快推进,具体路径可能是在保留现有的贷款基础利率(LPR)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培育其市场化报价机制,让LPR“动起来”,引导LPR与货币市场利率加强联动,下一步可能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
明明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并轨渐近,价格工具优于数量工具,利率并轨配合适当下调政策利率,可以更好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他预计,若美联储降息,降息将成为选项,首先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即逆回购和MLF,或者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利率跟随下调。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发展,形成LPR引导贷款利率的机制。
依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李超判断,降息如果落地,可能的操作是两步合成一步(两步为:第一步是取消贷款基准利率,引入LPR作为新的贷款定价基准;第二步是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LPR降低,从而达到降息目标,也就是同步降低逆回购、MLF政策利率10BP-15BP)。通过这样的操作,既实现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将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改革目标向前推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