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显示 收起

校企改革步入攻坚阶段 国资民资齐头并进

达安基因10月11日披露,其实际控制人可能发生变更,这是校企改革的最新案例,也显示校企改革确实已进入加速阶段。

校企改革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控制权改革和迈开改革步伐的高校概念股多达17家。这17家公司的股权运作,展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股权划转至属地国资/国务院国资的流程最顺滑,如博云新材、山大华特已完成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二是清华大学“成系”运作,欲速则不达,二度运作也夭折;三是上海、浙江等地高校选择了分步走,首先解除一致行动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权,为后续运作扫清障碍。

上证报记者经多方采访获悉,校企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山东、湖南、浙江、上海等多地都在加速推进。时间节点上,一位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第一批试点单位须于今年底前完成旗下相应公司的国资股权改革,这包括全国23所高校、财政部、人民日报、教育部等单位。届时,如没有完成相应股权改革的,则统一无偿划归至财政部牵头成立平台(最终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第一批试点须今年底完成

10月11日,达安基因公告,公司于10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大控股的告知函,就中大控股股权变更,中山大学已与广州市属国有企业达成初步意向。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达安基因是校企改革的最新案例。记者统计,今年校企改革进入加速阶段,山东、湖南、浙江多地都在加码推进。7月份至今,已有浙大网新、众合科技、山大华特、诚志股份等先后发布了实控人变更或可能变更的公告。

比如,浙大网新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网新集团之股东网新资本、乾鹏科技、图灵计算机、融顺投资签署了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各方确认不再与公司股东圆正集团(浙江大学子公司)保持一致行动关系。本次变动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网新集团,但不再有实际控制人。

受网新集团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影响,浙江大学旗下上市公司众合科技也变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对此,一位高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告诉记者,各地高校上市公司加快改革步伐的原因是,根据政策和规划,第一批试点单位须于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旗下相应公司的国资股权改革,这包括全国23所高校、教育部等单位。

政策面上,2015年9月25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拉开高校企业改革帷幕。继续推进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5月11日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快马加鞭,已有多家高校上市公司完成了改革目标。比如,博云新材7月16日披露,通过增资扩股,隶属湖南省国资委的兴湘集团持有公司第一大股东粉冶中心51%股权,从而控制公司15.38%表决权。公司实控人由中南大学变更为湖南省国资委。通过多次举牌,卓尔系也成为华中数控第一大股东。

届时,如果上述试点单位未能完成改革目标怎么办?“旗下企业中的国资股权全部划转至财政部牵头成立的平台,由国务院国资委统一管理。”上述董事长透露。

路径多样 国资民资齐头并进

据悉,校企改革的目标是,每家高校只能保留1家一级公司。高校对旗下公司股权的处置方式可以是关停、出售、协议转让、股权划转等多种方式。

记者统计显示,山大华特、博云新材、达安基因等多家公司采取了划转至国资的改革路径。

具体来看,山大华特于7月18日披露,其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已与山东国投签订协议,拟将其全资子公司产业集团(公司第一大股东)及所属企业的股权转让给山东国投,山东国投隶属山东省国资委。

石大胜华、诚志股份等披露,其实控人采取了公开挂牌转让股权的方式。

比如,诚志股份9月6日公告,公司接控股股东诚志科融通知,其实控人清华控股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公开挂牌转让诚志科融100%股权。如该转让实施完成,可能导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化。

石大胜华4月24日公告,其控股股东石大控股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其所持有的15%公司股份,从而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变更。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本轮校企改革对国资、民资“一视同仁”,推动进度旗鼓相当。比博云新材推进更快的是民资介入的华中数控。

华中数控7月13日披露权益变动书,截至11日,阎志、卓尔智能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0%,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对于连续举牌华中数控,卓尔智能表示,核心原因是积极参与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并看好上市公司所在的智能制造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认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长期投资价值。

部分公司则采取了分步走策略,先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浙大网新就是最新的案例。昂立教育也在今年1月15日披露,在中金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后,公司变更为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成系”运作高科技或有例外

清华大学不仅是高校办企业的排头兵,旗下清华控股也是高校企业改革的急先锋。

2015年10月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同意《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的函,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的《综改方案》。同年10月12日,清华控股旗下的紫光国微、同方股份就双双披露筹划重大事项的停牌公告,拉开清华大学集成电路产业等经营性资产的重组大幕。

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在本轮校企改革中,清华大学旗下三大资本平台纷纷启动改革,“成系”运作。

2018年8月,紫光系旗下紫光国微、紫光股份、紫光学大分别披露,紫光集团的控股股东清华控股正在筹划转让其持有的紫光集团的部分股权,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同年12月29日,同方系的同方股份、辰安科技齐发公告,清华控股拟向中核资本转让所持同方股份的股份,可能导致2家公司实控人发生变更。

只是,欲速不达。2018年9月,清华控股拟将所持有的的紫光国微、紫光股份、紫光学大三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让给高铁新城和海南联合。同年10月,清华控股将股份受让方变更为深圳国资旗下的深投控。今年8月,上述三家公司的控制权转让均被终止。

“鉴于紫光系是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留在清华大学更有利于其发展。”对此,有接近公司人士介绍,这或许属于校企改革的特例。或许,在后续校企改革中,这类在战略性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校上市公司,可能还将继续由高校运营管理。“毕竟,这样更利于技术的突破和公司发展。”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