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分析

显示 收起

上市银行首季不良贷款率略反弹 长期风险可控

近日,A股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收官,多数银行实现盈利两位数增长,好于预期。然而,市场也普遍关注到了受疫情影响下银行资产质量的变化。

上市银行

整体看,部分银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有所上升,但资产质量并未出现大面积逾期,仍延续平稳态势;同时,作为观察银行业潜在不良风险的指标,不少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上升。

一季度多家银行不良率反弹

记者统计了36家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贵阳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浙商银行、长沙银行、上海银行、常熟银行、渝农商行及中国银行共计10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在0.02个至0.17个百分点区间。

另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去年末持平;另有14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尽管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略有反弹,但从银行个体看,介于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关注类贷款占比,部分银行是有所上升的,而这一指标也被视为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

例如,截至一季度末,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1.28%、2.85%、2.07%,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1个百分点、0.32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其中,截至一季度末,招商银行的关注贷款和逾期贷款的余额和占比均上升,逾期贷款额730.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1.04亿元;逾期贷款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20个百分点。

另外,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0.74%,与上年末持平;同样披露此数据的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1.93%、1.86%,较上年末分别下降0.08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

不过,考虑到疫情等因素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一些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逾期达到2个月或3个月的时限后,才可能会纳入不良统计口径。

从监管公布的整体数据看,今年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是2.04%,比年初上升了0.06个百分点。

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预期,4月22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在预估范围之内,并认为今后还会有一些上升,但幅度不会非常大,因为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也采取了很多对冲政策措施来缓释这些风险,并开始发挥效果。

零售大行不良备受关注

由于今年疫情防控初期的延长假期、居家隔离等措施,银行的零售信贷资产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也只有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其一季报中披露了零售业务情况。作为零售标杆,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贡献了其营收来源的半壁江山。

一季度,招商银行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66.29亿元,同比增加26.91亿元;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生成额14.29亿元,同比增加2.21亿元。

尽管如此,招商银行一季度盈利依然稳定增长。一季度,该行营业净收入709.71亿元,同比增长11.02%。其中,零售金融业务营业净收入383.25亿元,同比增长11.07%,占该行总营业净收入的54%。

另外,平安银行截至一季度末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52%,较上年末升0.33个百分点。对此,平安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在疫情冲击下,该行和同业一样,业务增长、风险管理都受到影响。“一方面正常业务发展受到影响,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了影响。在分母变小、分子上升的情况下,风险比率就会上升。同时,催收公司复工率较低,也影响了不良率。”

上述人士表示,从3月中下旬开始到4月,入催、还款、展期等数据已出现明显优化。

展望二、三季度,招商银行在一季报中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成效,零售催收产能逐步恢复,3月入催金额比2月明显下降,逾期贷款的回收情况已呈现回升态势,但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由于一季度入催且未能回收的贷款二季度起逐步进入不良,预计二季度起,零售将面临更大的不良生成压力。

前述平安银行相关人士也认为,不良率短期仍会上升,但长期风险可控。“长期看,随着宏观经济景气度提升,预计零售资产的风险也将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国盛证券分析师马婷婷认为,中长期看,零售信贷依旧是“优质资产”,由于具有“单笔金额小”“风险分散”的优势,除非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否则难以形成行业性风险事件。疫情影响下,不少银行一季度逾期入催的消费贷、信用卡有所增加,但自4月复工复产推进以来,“入催率”显著下降,未来需要关注逾期时间较长、陆续计入不良而影响到业绩的部分。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