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中国地方用民国课本教学受捧 老课本一度脱销

日前,在南京一场致敬民国十位教育家的艺术展上,南京一位语文老师马翼翔带领他的10多名学生“重现老课堂”的讲学表演,格外引人注目。事后记者了解到,马翼翔开办了目前所知的南京唯一一家公益民国课堂,使用的正是当时热卖以致脱销的《开明国语课本》。两年来,课堂日益受家长追捧,从最初的8个学生到现在的180人。

用民国课本受捧

从2002年,马翼翔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初识民国老课本是2010年春天的事。那时,他第一次在凤凰周刊上看到几篇民国语文课,“那是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其中一篇是蔡元培、张元济两位先生所编《陪客》,配插画,“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马老师觉得“陪客从娃娃抓起,比电脑从娃娃抓起更具人性,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孩子需要的,应该教给孩子”,但在小学课本里并没有。此外,没有类似于“老师带病上课”的道德说教,“这是老课本最珍贵的地方”。

课堂外立着一个“常识、经典、快乐、童趣”的宣传牌,这也是他的教学目标。记者看到,在他的课堂上,每当提问,孩子们总是急切地举手,孩子们的回答或表演也总是得到欢呼雀跃的回应。上《春天来了》课文时,孩子们对春天的感受五花八门。“风吹在身上暖暖的”,“大公鸡叫的早了”,“你看他不在‘春眠不觉晓’吗”,一个女孩子指向正在打盹的男同学,引来一片欢笑。上《客人和主人》一课,他让孩子们表演如何待客。他从来不给孩子布置作业,顶多是课文中讲到小河小草,让孩子回家观察自家周围有什么。最让他得意的是,一个男孩关于秋叶的创意回答,“像披着黄色披风的蝙蝠侠飞下。”

马老师说,一定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提到春天就是“万物复苏”,提到冬天就是“大雁往南飞”,提到秋叶就是“像黄蝴蝶”。“一二级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感受,他们亲身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们那么多道理,孩子自己的思想就长不出来了。”马老师的原则是,“说自己的话,留意身边的事”。到2012年9月,第二学期开始,从一个公益班逐渐增加到5个班180人。

免费课堂曾遇难题

热心家长帮他招生,老课本一度脱销

2010年9月马翼翔的民国课堂开始了,目标学生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但苦于当时老课本脱销,他的“教材”就是从网上、杂志上零散收集的10篇课文。最初课堂只有8个学生,碍于教材限制,仅有的这几个学生也不能正常来。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1年,在他觉得开不下去的时候,有些热心支持的家长帮他“招生”。2011年底,他终于订到叶圣陶、丰子恺所编的《开明国语课本》。记者翻开这本书,标题诸如《三只牛吃草》、《小鸡都不识》、《田里的菜》,配上插画,一片田园景象。这是1932年,叶圣陶编写、丰子恺配插画的小学国语书,1937年在战火中遗失,直到2005年再度发现并印发第一版。但当别人还在“散买”时,他已经决定开一个公益班,“主要为了普及这些老课本,免费才能吸引人来。

2012年春天再开学,民国班已有30名学生,自此才开始系统教学。马翼翔介绍,课堂免费提供课本,每周上一次课,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3个月教10多篇课文。2012年9月,另一位陈迅喆老师加入,目前学生也增加到了180人。

在马老师的上课统计表上,每个班近40人,每次签到的为30人左右。在马老师所带的60个孩子中,有5名学生放弃。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