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农民工情绪调查显示:寂寞、无聊等情绪感超50%

农民工情绪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情绪有谁懂?农民工情绪调查显示,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感超50%。农民工生活在异乡怎能不想念自己的家人,怎能不感到孤独。农民工还要面对每年不一定能够回家过年的难过。

农民工情绪调查显示

此次调查选择与去年相同的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从720万名工众网注册用户中随机抽取样本,由工众网工众调研中心采取电话调查方式进行访问。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2011份,其中男性1434人,占71.3%,女性577人,占28.7%。

胡平介绍说,超过50%的农民工经常感受负面情绪,频率为“几乎天天”有负面情绪的比例达到12.7%,而偶尔有负面情绪的比例为39.9%,超过40%的农民工感觉到对生活、社会以及工作无能为力。就年龄而言,在16岁至24岁和25至45岁两个年龄段里,都有超半数受访者有负面情绪。

人大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教授介绍,有57.9%的农民工自我认定社会地位为底层,其中底层认同的农民工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感受超过50%。

胡平对比去年与今年的调查数据后分析说,去年农民工觉得自己基本上被城市接纳的比例达到了70%,这一数据今年有所下降,仅为60.4%,年轻的朋友觉得被城市接纳的程度更低一点。在“对未来的信心程度”指标中,超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有信心,其中49.5%表示非常有信心。

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如今“收入”并不是影响这一群体幸福感的因素,而是他们需要参与,需要融入,更关注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这些东西是新的影响因素”。

胡平建议,政府应该关注农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同时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参与需求。

她认为,要关注农民工的社会情绪,特别是关注其负面情绪,尽量消解那些不利于他们生活和工作的负面情绪,切实满足民众的基本心理需求。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农民工保障问题:

农民工保障问题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高度相关,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为中国农民工问题敲响了警钟。笔者认为,农民工保障的缺位是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是顺应中国社会转型要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形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应将为农民工提供保障作为解决目前“民工荒”的应对之策。解决农民工保障问题必须消除目前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现在只有在工伤保险领域,出台了比较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9],以下简称“《通知》”并且根据此《通知》,各省根据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等,制定各地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具体规定,如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基本实现了农民工发生工伤,享受与非农民工同等的待遇保障,甚至更为灵活的享受工伤待遇的方式。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领域,农民工待遇并没有完全实现与非农民工相同待遇。

唐钧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13日晚9点多,他受邀担任《新闻1+1》节目的嘉宾,解读最近发生的两起民工冻死事件。他认为,因《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救助对象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所以这两位民工不属于被救助人员,农民工是出来打工挣钱的,两者目标相冲突。因此,他认为《救助管理办法》存在问题有待修改。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