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白的白酒 网友:央视又开始误导善良人民群众了
【不明不白的白酒】不明不白的白酒,再查酒中“鬼”纯粮食还是勾兑酒?白酒是怎么的不明不白?不明不白的白酒,如何就少了消费大众的鼻息?网友笑称:央视又在开始误导善良的人民群众了!
酒桌上劝酒常听到一句话: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大家知道酒的风味特点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好的白酒应该是纯粮食酿造的。市场上的酒大都在原料表上标明,酒是货真价实用高粱、小麦等粮食酿造而成,没添加其他的东西,然而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今晚在看央视焦点访谈《不明不白的白酒》的报道时,我一直在思考,央视到底想说什么?勾兑酒和粮食酒的区别?能否添加食用酒精和香精香料?无法检测敢不敢喝?塑化剂链条延伸到香精香料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央视在报道中对勾兑酒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始终没有说清楚,没有采访国家质检总局、中酒协或中食协等权威部门,以偏概全,直接误导公众;第二,添加香精香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也同样没有采访主管部门,同样是一头雾水!这是作为权威媒体应有的新闻风格吗?是焦点访谈“刻意”遗漏吗?
好,现在我们来搞清楚几个关键点:
“究竟”什么是“勾兑”?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所有的消费者,喝到的任何成品白酒,都是勾兑过的!
不要大惊小怪,所谓“勾兑”,是白酒酿造生产中“必须的”、“不可或缺的”工艺流程之一!
采用纯粮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的白酒,无论何种香型,从酒甑(俗称蒸锅)中蒸馏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85度之间。这种原酒或基酒,是无法直接饮用的。
怎么才能调制成口感适合、度数适合的成品酒,让消费者便于饮用?唯一的做法就是“降度”。
那么,从70度以上的原酒,降到我们日常所见的52度、46度、39度等等成品酒,这个过程就叫“勾兑”(在白酒厂家一般叫勾调,勾调中心是厂家必须的技术部门之一)!
还原勾兑被公众如此误读的真相
事情源于1998-1999年之间两件事情的前后联系,被媒体和公众泛化联想了,至今“勾兑”一词被媒体和公众已经整整误读14年。
前一件事,是1998年春节期间发生在山西文水县的特大假酒案,不法商贩用甲醇(2809,-22.00,-0.78%)兑水制成的散装白酒导致27人死亡。此事经时任中央领导批示后,全国各大媒体跟进报道,初步形成了公众对“勾兑”的认知。
后一件事,是1999年的一次新工艺白酒研讨会上,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高工在会上指出,目前采用食用酒精生产的新工艺白酒达到70%。但该观点被媒体误读,次日国家级权威媒体报道“目前我国70%的白酒系勾兑”,当时即引起轩然大波。这就导致很多人将两件事联想到一起,由此形成了“勾兑酒”等于假酒或劣质酒,不敢喝、不能喝的广泛认知。
后来沈老曾多次指出原始观点被媒体误读了,但始终没有扭转这一认知基础。
什么是新工艺白酒?
所谓新工艺白酒,即用高纯度食用酒精、优质水和酒醅(酒糟),通过直接勾兑、串香蒸馏或浸香蒸馏等三种工艺生产出的白酒。
与传统白酒相比,新工艺白酒一是比纯粮固态发酵法的固态法白酒节省酿酒用粮(约22%);二是有效降低酒体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三是降低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含量;四是减少低度酒的浑浊;五是减少杂味和异味,让酒液更清澈。
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的新工艺白酒,其主要原料食用酒精应符合国标GB10343-2002食用酒精标准要求,香精香料必须符合GB2760标准。
央视是否在误导人民群众?
白酒行业确实不明不白,央视反映的是事实。勾兑也确实是白酒的重要工艺环节,但是一个酒厂本身的酿酒产量有限,尤其一些名声在外的酒厂,供不应求如何办?于是:收购、勾兑、封存、窖藏、贴自己的牌。但这些,为了获取高利润,从来不会向消费者说明白。
这个不能说央视全有错,对于白酒行业来讲,勾兑本来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添加了香精,为何又不能将其勾兑的事公之于大家呢。说到底,起是还是一个老百信对于食品企业的信任问题和信息公开的问题。就像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来讲,也是一样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若果白酒企业,自己没有问题,怎怕曝光?
行业报道确实需要先做做专业方面的功课,白酒企业有两种没有被区分开的“勾兑”,其一,调酒师用老酒和新酒,或者优质酒与普通酒,以及调味酒等纯粮白酒来平衡口感。其二,用粮食酒混兑食用酒精和香料,也叫“勾兑”,并被制度允许。这两种“勾兑”应该被明确的区分开!
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是重要的。酒的生产浪费大量粮食,应该绝对限制,不宜过多生产。第二、酒的生产成本六七元,卖到几十元乃至几百元一瓶,是违法的暴利产业,应当限制。第三、三公消费的餐饮消费中,饭菜部分只占30%,酒水占60%,把酒的价格打下来,不允许在公务招待中消费酒及饮品就可以把三公经费中的招待费降低50%。也就是说:不用取消各种会议、也不用取消各种招待,只要限定在公务接待中不允许消费“酒、饮、烟、茶”,只许用餐,招待费就可以降低50%-80%。
国家规定的白酒酿造方法有哪些?
目前国家规定的白酒酿造和生产方法有固态法、液态法和固液结合法三种生产方式。
1、固态法白酒,即纯粮固态发酵,采用高粱、大麦、小麦(2527,3.00,0.12%)、豌豆或其他粮食原料,通过在窖池中或地缸中发酵,然后上甑蒸馏,蒸出70—85度之间的原酒(基酒)。再通过长期储存、陈化老熟、勾调降度后成装为成品酒。根据固态法白酒的工艺和香气、口感风格的不同,形成了目前市场上消费者见到的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兼香型等合计12种香型。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名优白酒或知名品牌均为纯粮固态发酵。
2、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以及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如红薯酒、木薯酒。QB1498-92液态法白酒标准中指出:“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物、薯类、糖蜜为原料,经液态法发酵蒸馏而得的食用酒精为酒基,再经串香、勾兑而成的白酒。”在标准的技术要求中也明确写出:“所用酒基必须符合GB10343食用酒精的要求”。
3、固液结合法白酒,分为半固半液发酵法白酒,即以大米为原料,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先在固态条件下糖化,再于半固态半液态下发酵,而后蒸馏制成的白酒,其典型代表是桂林三花酒。另外一类与新工艺白酒接近,将固态法白酒(不少于10%)与液态法白酒或食用酒精按适当比例进行勾兑而成的白酒。
再次说明,这三种白酒生产方法,均符合国家规定!
看到这里,应该有不少公众可以清楚什么是勾兑了吧?对于前文中提及的央视遗漏的问题,我再次解释:
第一,“勾兑”一词没有任何褒贬之分,只是必须的工艺流程,仅此而已。
第二,在国家预包装饮料酒标签通则中,在“原料”中除了必须标注粮食种类和水之外,食品添加剂虽有要求,但在实践中未做强制执行。
白酒概述:
白酒又名烧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的白酒以其丰富多彩的香型风格闻名于世,而其特殊的生产工艺在世界酿造业中更独树一帜。
白酒(Chinesespirits)的标准定义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优质白酒必须有适当的贮存期。白酒[1]的贮存期,泸型酒至少贮存3~6个月,多在一年以上;汾型酒贮存期为一年左右,茅型酒要求贮存三年以上。酒度一般都在40度以上,但已有40度以下之低度酒。
中国白酒之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混浊,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剌激性较强,饮后余香,回味悠久。中国各地区均有生产,以四川、贵州、江苏、陕西、安徽、山西等地产品最为著名。不同地区的名酒各有其突出的独特风格。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蒸馏酒,据考证,是以发酵酒演化而来,虽然中国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药酿酒,但在蒸馏器具出现以前还只能酿造酒度较低的果酒或黄酒。蒸馏器具出现以后,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可以得到酒度较高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