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罗振宇对谈罗永浩 与许多标签都无关(3)

补短板靠找人,一定不要自己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短板要通过找人补,一定不要自己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你过去四十年的人生证明了你不擅长做某些事,结果你现在为了做企业,刻意要把那些补足,这个一定是死路一条。我换一个角度讲,首先我们企业远谈不上成功,但是五年也没死。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说一个企业创业五年不死,后面死的机率就非常小了。我去看2012年跟我同时创业的我一些创业的朋友,也有已经死掉了的公司。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他试图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我认为这个完全是,就是比我过去做错的很多投入产出比最糟糕的事情还糟糕一万倍。

我举个例子,我做企业之前是什么样人呢,我每个月水电费是停水停电才去交,我的电话是停机才去交电话费,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我是通过结婚解决了这件事,我结婚以后水电我老婆总是去交,然后电话费她总是去交。当然我不为此感到羞愧,因为钱是我挣来的嘛,我挣的比我老婆多。所以我觉得她帮我做这些事情,而且她这些本来性格上就特别擅长。你拿着这个道理去看做企业,就是一模一样的,你要把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那些东西找别人来帮你做,而不是你性格上不适合做那个,结果逼着自己往那儿去做。

理想主义就是不仅仅满足于以赚钱为目标

我理解的理想主义就是说你不要满足于赚钱为目标,赚钱是创业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或者是过程中你刻意打造出来的副产品,本质上它还是要有追求的。亚马逊是很典型的例子,说亚马逊这么多年都不赚钱,或者是微亏,或者是微赚。说这个企业来到世间,它的使命难道不是盈利吗?那这个企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企业,有这样一种观点。

那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企业来到世间是创造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方式是真金白银的利润,还是创造了其他的价值,都可以,不能局限于是利润,它要创造其他价值。但是它跟慈善机构不一样,你不能说一直亏损去做什么好事,学雷锋,这不行。但是以亚马逊为例,它多年以来的亏损,甚至有理论认为它是精确控制的亏损,因为如果它每一个财报都保证它的营业额,或者市场份额那种在高速上升,同时利润呢没有,或者是微亏,那投资人其实很放心的。因为如果它做特别大的利润呢,持续的发展和扩张是会受影响的。如果它做了一点点利润呢,也有危险,危险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微亏的时候,大家不会去算它的PE这些东西,不会算它的什么市盈率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微赚,相对于你那么可怕的估值,市值,大家就开始说你这个,比如说你市盈率是什么两千倍,这个太不健康了,肯定是企业出了问题,会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呢,我是觉得做企业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一定是真金白银的盈利。我举个例子,如果亚马逊还能以今天的速度持续发展,然后全程都是每一个季度财报都是微亏的,你说这个企业有没有价值?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在过程中解决了无数的问题,无穷无尽的好问题,都是对社会有益的。

那如果企业只是单纯追求利润,那比如说以我们做产品的企业为例,现在最成功的假使是五个巨头,五个巨头全是搞渠道出身,没有搞产品出身,全是渠道巨头。那你争来争去,这个起来那个下去,那个起来这个下去,对这个世界是零和游戏,它没有价值。所以我自己是会觉得,为什么我们这个企业挣钱以后也是要始终要讲理想主义,要有追求,就是说我理解的好企业是要有在金钱之上的(理想主义),但不是说放弃金钱,金钱始终是个基础,金钱至上要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如果我放权找一个接班人的话,我希望是这个样子,而不是说他是个职业经理人,变现能力比我强六倍就可以了,那我肯定不希望是这个样子。

今天已经没有人会觉得我们是外行了

今天只是有人觉得我们做得不好,这是事实,至少商业上是做得不好。但是认为我们外行的意见基本没有了。至于业内人士,差不多从看到T1开始,就能判断我们是严肃做手机的,而不是贴牌啊,赚一笔快钱,或者捞一票走人啊。其实看到T1,业内的人都可以做这个判断。这个观点早期公众舆论和媒体还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今天,其实媒体也很少有这样的了。

我们初期的时候特别明显,就是做第一代的软件发布会,做第一代的硬件发布会的时候,经常听到的最多的负面意见就是说,你还是说相声去吧,说你还是搞教育培训去吧,你懂个屁手机。

现在呢,我倒是偶尔谈到一些,其实是人家问的,人家问一些人工智能,我其实也不懂人工智能,人家问,我就聊了两句我的想法,然后他们就说你还是做你的手机去吧,你懂个屁人工智能。

做消费电子不用非得是科学家

很多做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科技巨头的那些老板都不是技术出身,认为只有技术出身才能做技术公司,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刚才讲说,如果你做科研前线的那些东西,老板必须是科学家,否则做不了的,因为你没有sense嘛。但是如果是拿科技转化成消费品,这个老板不是科学家一定做得更好,是科学家反倒做得很少有好的,对。

人类的电子产品的消费历史上有三个格外不一样的公司,就是博朗电器,这是在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是它的黄金时代。然后是索尼,索尼是七八十年代是它的黄金时代。然后再加上这个乔布斯,这三家公司跟同时代的所有的做电子产品的公司,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我们从用户角度体现出来就是产品设计得好,细节很细腻,然后做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让人惊喜的价廉物美的一些东西,是平庸的那些电子巨头们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是从消费者的感知。

从研究企业的感知去看这三个公司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科技公司本来跟文青创业一点关系都没有,科技行业天然的捏在理科生手里的概率,远大于捏在文科生手里的概率,但是这三家公司(博朗、索尼、苹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它要么是创始人,要么是整个创业团队兼具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智慧。所以我们今天去看这三个传奇的科技巨头,电子巨头,共同的特征是核心的团队或创始人,兼具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智慧,才使得他跟别的科技公司完全不一样。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