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达康书记是最大boss 导演:你看像吗

“之前在创作阶段,我们对这个片子的预估应该是个爆款,但‘火’到现在这种程度,真是我始料未及的。”12日(今天),热播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主旋律反腐”是对尺度拿捏和风控驾驭要求极高的电视剧题材,要么尺度太小,无人问津;要么尺度太大,无法过审。

自2004年开始,反腐电视剧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平淡期“。和导演李路一样,谁都没有想到,《人民的名义》——这部主旋律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可以“火”到这种程度:单日收视率破3,网络平台累计总播放量超40亿……就连被标榜为“文艺青年”阵地的豆瓣上,该剧的评分也一度达到了9分以上。在很多媒体的头条,“现象级电视剧”成为该剧最为惹眼的标签。

而更令人瞠目的是这部剧的“尺度”。塞满钞票的冰箱、花式的点钞手法、官至“副国级”的“大老虎”,不为人知的官场秘闻……大尺度情节如“炸弹”般抛向观众,让人应接不暇。“现象级”电视剧是如何炼成的?达康书记现实生活中什么样?谁是该剧最大boss?网上剧透版本哪一个才是真的?导演李路独家揭秘。

“现象级”爆款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爆款”的原因是与观众产生了“共振”,我们所表达的正是百姓和观众想要表达、却未曾讲出来的。恰好在对的时间点,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塑造了这些人物,表达了一些思想,说了一些台词,正好也吻合了观众的所思所想。用通俗的话说,这个片子接了地气,讲了真话,让大家产生了共鸣。

达康书记是最大boss

“真实”是打动观众的关键。现实主义题材一直都有,但像《人民的名义》这种超现实主义题材,观众已经“久违”了。片中所描写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所说的台词即是我们当下的话语。同时,剧中的贪官,所谓的反面角色,在以前从未如此真实地亮相屏幕,因而这种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被观众喜爱。

《人民的名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实主义题材领域的引领者。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可能会因为《人民的名义》的火爆,再度掀起高潮,重新唤起影视与文化界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信心。我觉得未来将有大批同类型的作品随之而来,因为毕竟有了好的市场,好的受众,又有了成功的案例后,大家敢去投资了。

印象最深的一幕戏?

这部剧很多场景都让我们创作人员兴奋或者动容,或是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比如陈岩石的党课,我自己每次看到这个节点,都流泪了。最初看剧本文字时,我就被这场戏深深震撼。这是一幕很“正”的戏,很多人都担心拍出来会很干枯,难以动人。但我透过文字看到,这幕戏拍出来一定是能打动人心的。

结果我的想法被印证:前几天播出这段戏时,很多人为之动情了。当年的共产党人,隐瞒了两岁,火线入党,为了加入尖刀班,为了攻下城堡,主动扛炸药包,舍身为国。15岁的小战士“二柱子”,只有一天的党龄,便牺牲了。只有一天党龄的共产党员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像“二柱子”这样在战场上牺牲的人有很多很多。

那段台词、那场表演非常棒。白志迪老师平缓地把台词讲完,没有声嘶力竭,也没有刻意说教。在这幕戏的拍摄期间,他还在与我探讨,如何能把台词调整得恰到好处,能让观众接受,不肉麻,不做作,不宣教。在白志迪老师演完这段戏后,张丰毅鼓起了掌,他跟我说,白志迪老师的表演功力太棒了!

现实中的检察官也这么酷吗?

现实中检察官能不能拦李达康这样市委书记的车,关键看他在生活里是不是侯亮平。我相信现实生活中,一个省级反贪局的局长知晓并查实了市委书记夫人贪腐的事实,他应该也会去拦车。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比如检察院敞开式的指挥中心、书记的办公房间等略微比现实生活中夸张了些,因为太小就体现不出那种风格化的东西了。“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塑造活生生的人。”一直以来我都在这么做。在人物设置上,我们不想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年轻检察官形象。首先是塑造“人”,其次才是描述“岗位”中的人。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