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明星航班信息被泄露 如何保护我们的隐私

迪玛希18元!张信哲20元!明星的航班信息7元起售……的一则深度报道,揭露了航班信息的非法叫卖产业链。调查发现,明星的航班信息公然在QQ群和微信等地,标价叫卖。不光航班信息可售,明星的证件、护照及手机号码亦可打包出售。一个名为“妧小小”的商家就在微信朋友圈吆喝,“120元大包带走鹿晗微信+护照+微博小号”,平均一个40元。

航班信息泄露

刚预订航班,马上就接到“航班因故取消”的电话,电话那头,有人自称是航空公司的客服,并准确报出了你的航班预订信息。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十之八九是你的个人信息被卖了,骗子正在盼鱼上钩呢。如果不打起十二分的警惕,你分分钟就会交“智商税”。而陷阱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明星。这不,前年1月份,谢杏芳就被类似的伎俩骗走4.5万元。

在我的印象里,个人私隐被泄露早已不是新鲜事。2008年,我认识的一个做保险的业务员,手里就有一份本地宝马车主的电话单,有四五百个之多。后来,我买了套小房子,从此每隔几天总会接到骚扰电话,没错,房产中介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想着你。说心里话,我恨打电话的人,但我更恨的是“贱人”———那个贱卖个人信息的人。

基于同样的逻辑,我对中航信的作为感到失望和遗憾。毕竟,去年中航信就被央视《焦点访谈》点名曝光,但事后他们并没有彻底堵住漏洞,网上依然有不少不法商家公开出租中航信的民航旅客订座系统(ETERM系统),而后者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航班信息库的钥匙。可为佐证的一点是,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有涉及此类诈骗,除了不使用中航信订票系统的春秋航空。

从事后对媒体报道的回应来看,不管是中航信,还是一些订票平台,都在急着撇清责任。前者宣称,早在2010年,公司就针对代理人利用外挂平台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清理,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后者的代表,比如携程就宣称,其机票业务及信息安全部门监管严格,会定期反复排查,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客户信息泄露与携程有关。这里我想郑重提醒一下,谢杏芳那张惹事的机票就是在携程订的。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于中航信等手握乘客隐私的公司和组织而言,我觉得该向快递行业的某些巨头学习,比如某公司去年6月就试行“私隐面单”服务,上面几乎不涉及客户信息,快递员用APP扫码就能联系收件人,方便安全。从这种思路出发,中航信能否将乘客的航班信息等生成一种机器语言,而乘客拥有唯一的“翻译”钥匙?如此,外人即便截获,也是徒劳。

而除了“加密”之外,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等帮助个人隐私信息减量,使之不至于成为“期货”?比如,欧盟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被遗忘权”,任何公民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于2012年开始建议制定关于“网上被遗忘权利”的法律,以符合欧盟保护个人信息的方针。美国加州也通过了“橡皮”法律,要求包括脸谱网等社交媒体巨头允许未成年人擦除曾经的上网痕迹,以避免年少无知的网络行为给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而类似的思路,能否为我们所用?

也许,一些明星巴不得个人的隐私被泄露(这样才能保持曝光率和热度,才能将影响力加速变现),但对大多数公众而言,除了公共安全等原因外,保护个人隐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和后退的空间。希望在这一点上,有关部门可以尽快形成共识,并催生出更多的治理行动和努力。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