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城市控烟难在哪里 营造无烟环境已成为社会期待(2)

监管缺失措施“打折”

虽然严格控烟落到了“纸面”,但要真正落到“嘴边”、落实到监管层面,依然任重道远。

对于控烟、禁烟举措,仍有不少烟民不以为意,不理解、不支持,在看不见的角落继续“吞云吐雾”。目前,在很多控烟城市中,仍存在着吸烟难控、难禁的现象,车站、餐馆包间等区域成为隐蔽的吸烟场所。北京市控烟协会的数据显示,仅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的3个月间,“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号就收到群众对违法吸烟行为投诉举报3920件,其中写字楼占比达到43.4%。

监管层面的缺失,是制约控烟效果的重要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公共场所,尤其是娱乐场所和休闲服务场所,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纵容场所内的吸烟行为;相关执法部门也存在职责不清、人员不足等问题。

此前,青岛市相关部门在总结控烟5年来的工作时提出,控烟执法存在多部门分头监管、“九龙治水”的问题,部分部门只有监督管理权,没有执法权。虽然控烟成果可观,但几年来执法部门对违法现象开出的罚单寥寥。

即便是“最严”的控烟法规,也存在妥协和“打折”现象。例如,西安的控烟办法规定,对于违反规定在禁烟场所吸烟的吸烟者给予警告,并处10元罚款。对此,不少专家和民众认为处罚标准偏低。此外,有的城市仍试图给公共场所控烟留“口子”,允许娱乐场所、机关事业单位等区域设置吸烟室。

今年6月,被称为“公共场所无烟诉讼第一案”的案件引发舆论关注。大学生小李在乘坐列车时遭遇吸烟区的二手烟,向多部门投诉无果后,将运营该趟列车的哈尔滨铁路局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要求在相关列车上拆除烟具,取消吸烟区。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支修益表示,虽然中国控烟履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要实现到2030年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目标,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