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生活

显示 收起

美的理财被骗10亿 美的怎么被骗的

美的集团是做空调的,但是美的集团想要开展其他领域,看到了理财领域做的不错,所以美的集团想要理财,结果被骗10亿元,而且还是在48小时内被骗走,最后被知道后就立即报警,如今这起被骗案再度审理。

美的为什么被骗10亿

美的集团怎么会被骗10亿元的,难道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敢把10亿元给对方,最后还是上当受骗了,据说是分两批转款,一笔是7亿,另一笔是3亿,如今这笔钱有没有追回来了。

2017年6月29日,美的集团对外发布公告确认下属公司在一笔规模高达10亿元的理财投资中遭遇诈骗。事后,经查证,属于美的集团的这10亿元资金被拨付到四川成都及贵州铜仁的两个用款方,金额分为7亿和3亿。

金额涉及数额庞大,但这场骗局背后的故事却十分简单。美的集团为了盘活资金,有意对外放款;一些缺乏资金的小公司有意吸纳投资;美的作为企业没有资格从事放贷业务,想要完成这笔投资则需要有金融机构作为“通道”。于是,几方关键人物一拍即合,设计出了一套投资理财方案。

一方面,华创证券与美的签订一项标的为3亿元的《华创恒丰86号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同时华创证券与陆家嘴信托签署了一份陆家嘴-安泰信托合同,华创证券作为委托方,陆家嘴信托作为受托人,将3亿元资金作为信托资金放款给安泰公司。

另一方面,美的通过认购一个价值7亿元的单一资管计划投资,委托信托公司向「农业银行成都武侯支行」的3个「授信客户」发放委托贷款。故事到这里还稍显平淡,精彩而又充满戏剧性的部分在于两家银行出具的“兜底书”。

美的最新消息

2016年3月9日,美的方负责人来到重庆银行贵阳分行涂永忠的办公室,在这间办公室内,美的方负责人不仅见到了安泰公司负责人,还见到重庆银行贵阳分行的“潘副行长”。3月21日,美的方负责人再次来到这间办公室,并成功拿到了重庆银行贵阳分行签字盖章在的《兜底担保函》。不过他们都不知道,这一切只是一场“闹剧”。他们见到的“潘副行长”是由安泰公司员工假扮的、在《兜底担保函》上盖章的银行工作人员也是由安泰公司员工假扮的、盖在担保函上的印章则是造假私刻的“萝卜章”。

从浅显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美的等企业的受骗归结于“贪婪”、“内鬼”或“愚蠢”,但实际上美的被骗事件中暴露出了另一个曾经切实存在过的现象——“抽屉协议”,以及一个令人略显担忧的现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首先,我们来谈谈“抽屉协议”。字面意义上来看,“抽屉协议”就是双方签订后放在抽屉里,不对外公布的协议。而在银行业,其最早产生的于银行与企业的担保贷款中。当银行觉得明面上的担保条件不够,而企业为了满足银行条件,又怕公开后有损企业形象等其它不方便原因,双方就会在流程上走抵押物和系列担保措施,私下再签订一个协议作为担保事宜的补充,这个如不发生债务风险,通常不会公开,这个协议就是“抽屉协议”。

而在美的一案中,为何明知银行兜底属于监管违规行为,还会相信这份担保函的真实性呢?原因就在于当时,当事人笃信这样的“抽屉协议”是存在即合理的。好在,2017年12月22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银信通道业务作出新约束,首次提出把银行表内外资金和收益权同时纳入银信类业务的定义,对其实施穿透式监管,进一步抑制监管套利。业内人士表示,此举明令禁止了银行和信托的“抽屉协议”。

其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早已不是一个个案。如2014年至2017年的四年间,药明康德在理财方面的投入共计约34.66亿元;2017年全年,温氏股份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累计发生额共计人民币152亿元;除此之外2018年就有晨化股份、益丰药房、广博股份、南山铝业、隆平高科、汇金科技、南京高科、德赛西威、牧高笛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

以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无可厚非,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不少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钱为募资资金。在“保本理财”已不存在、金融市场风险波动较大的现在,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真的是对股东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吗?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