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显示 收起

电信诈骗花样多 条码支付内藏木马病毒

每到3月,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受关注。这几年,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新产品不断亮相,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然而,由于服务不规范以及消费者保护意识不强、识别风险能力不高等原因,金融也成为消费纠纷高发领域。在生活中,我们要当心哪些金融陷阱?怎么提升风险识别能力?遇到麻烦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消费者和专家。

网购支付需谨慎

“网购支付也要小心,不能随意扫商家发来的二维码。”江苏南京市玄武区居民沈丽一次在家中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时,看到一家不错的网店,选中了几件衣服后,与店家联系付款发货,原本就是支付完成后收到货物、再确认付款的流程,不料却发生了变数。

店家告诉沈丽,由于店铺最近刚刚重新改版,换了收款账户,以前的账户暂时无法收到钱,希望沈丽能直接通过扫他们发来的二维码付款,还答应给沈丽优惠,沈丽一听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答应了,随即扫码付款2001.5元。

第二天,沈丽发现迟迟未收到店家发货的消息,以为是店家忘了,就通过网站留言,但过了很久都没人回复。沈丽在店铺页面找到店家的联系电话,打过去发现无人接听,之后再次拨打发现竟已被对方拉黑,她这才明白自己是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在网购过程中,一些平台原本会有“收到货物再确认付款”的交易担保机制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然而,若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一旦消费者扫描不法商户发来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钱款将直接进入不法商户账户中,原本的保护机制就会失效。

消费者不仅不能随便扫商家的二维码,自己的二维码也不能随便泄露。随着扫码支付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不熟悉收款码和付款码的具体功能实施诈骗。前些天,河南郑州市自由职业者吴铭洋在某网站预订了一份外卖,几分钟后,一名自称是该餐厅服务员的小伙子打电话联系。

小伙子说,因为他自己操作失误,给吴铭洋多做了一份所订餐品,愿意便宜5元卖给他,否则自己要交30多元全价赔偿。吴铭洋心生怜悯,觉得做服务员不容易,多买一份也没什么损失,就按照小伙子说的进行付款码支付。

然而,付款码刚发过去,吴铭洋就发现自己的支付账户被人划走了999元。他赶紧打电话给那个小伙子,却已联系不上,再通过网站联系外卖餐厅。外卖餐厅表示并没有这名所谓的服务员,吴铭洋感慨:“没想到一个不留神泄露了付款码,竟会造成这样的损失。”

消费者还应引起重视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目前条码支付发展不规范,支付条码容易携带恶意代码、木马和病毒的特点,窃取用户敏感信息甚至盗取用户资金。为更好地规范支付业务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加强条码安全防护,提升条码支付交易安全强度,将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