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显示 收起

从“70后”到“90后”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理财启蒙

照现在的消费支出和可预计的工资水平,我感觉以后真的会入不敷出。”在一家“985高校”读大三的小樊觉得有些焦虑。刚入学的时候,小樊从来没有担心过消费支出的问题,更未想到过理财。如今,不断上涨的每月开支、租房价格攀升、自己对于未来工资的预期值等等都让小樊不得不考虑进行一些理财和投资。

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

相较于“90后”同龄人,小樊把自己愿意投资理财的想法归功于她已有20年投资经验的父亲樊辉。“我身边的同学也有想赚钱的,但大部分都是想去做兼职、做代购。”

樊辉是一位“70后”。1991年,他偶然看到新闻里说深交所成立不久没有交易量,鼓励大家投资,于是产生好奇。刚参加工作的樊辉买了本《K线组合及盘口语言》,看了似懂非懂。

1990年12月1日,告别“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证券部柜台交易的雏形,深交所试营业。此后的四五年,樊辉一边工作一边保持着对股市的关注。直到1996年所在的国企改制,樊辉下岗。“相当于一个契机吧,本来就对股市感兴趣,再加上香港即将回归,便一头扎了进去。”樊辉樊辉回忆道,“买的第一只股票是别人推荐的苏威孚B,当时买进等着涨,结果一年左右时间跌到了十块多。”

樊辉生活在河南的一个小城市,身边的人基本不接触股市,“专职”于此的更是少之又少。樊辉笑称,下岗之后每天进出证券公司便成了他的“工作”,“我基本上天天去证券公司看滚动屏幕,旁边有机器,通过发卡买进卖出。”这样的日子延续到2001年,樊辉把这五年称作他股票投资的启蒙时光。

樊辉每天还花大量时间用于收盘后的复盘,“当时有两千只左右的股票,交易量差不多是六七十亿。复盘到晚上吃饭时间,吃完继续复盘到一两点。”樊辉称。长年累月研究的结果,是樊辉对深沪两市所有股票代码倒背如流。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996年之前,沪深两市的日均成交额均为百亿以下,1997年突破百亿,2007年突破千亿,2015年更是首次达到万亿水平。到了2018年,至9月27日,沪深股票达到3551只,日均成交额3912亿元。

股票投资这件事,对出生于50年代的小樊的爷爷奶奶来说完全没有概念,“他们认为最好的投资就是存银行,图一个稳妥。”樊辉说,最初的时候,都是背着父母把每月的工资放进股市。

小樊“60后”的姑姑起初不理解樊辉,“就觉得他一个人总是在默默捣鼓事情。”后来,慢慢了解了股市的相关情况,姑姑还是持怀疑态度,“就是感觉这种投资方式风险很大。”

近些年,随着投资理财观念的普及和A股市场的发展,原本储蓄理财为主的姑姑开始发生改变,将一部分钱交给樊辉进行股票投资,自己也开始有选择地买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和保险。身边的人很多都开始投资理财了,谈论这些的也多了起来。

作为第一代股民,樊辉起初对投资的感觉是懵懂的,只想着赔了就把钱赚回来。慢慢地才理解,这不是赌博,是投资。回顾这么多年的投资历程,樊辉感慨颇多,“第一代股民起起落落、酸甜苦辣,多少赔得一穷二白,再起来、再赔钱、再起来,牛熊交替,过程中有很多人退出了。”樊辉感叹,股票市场是残酷的,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市场,让他们在学习进步中用不断的成功交易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保持一个好心态很重要也很困难,我的做法是每天交易一结束,一切归零。”2016年,他开始做私募基金,期间多次去到深圳,学习和考察私募基金项目。

樊辉的身边,还有一群和他年岁相仿、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更多把投资当做副业,像我这样作为主业的还比较少。”

除了股票投资,很多“70后”投资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多领域。

“我们朋友之间有一个投资交流群,每天大家都会在里面讨论最近的热点投资项目,比如去年的数字货币,今年的区块链、P2P等。”1975年出生的敏敏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工作之余她也关注投资理财。敏敏发现,身边的朋友有的在三四线城市投资了小型的健身房,有的因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开始关注高端教育的投资机会。“前两天,还有朋友在群里咨询,投资写字楼有没有前景。”敏敏说。

樊辉一直在鼓励小樊尝试投资股票,他认为做投资、对金融知识的学习都是未来的大趋势,“年轻人应该拿出业余时间贴近市场、理解市场、包容市场,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成长。”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