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理财

显示 收起

大客户“力挺”央企ETF 市场格局将被打破

银华央企ETF日前宣告成立,首募规模达到72.29亿元,至此3只央企ETF悉数登场,总计规模逼近500亿元。在基金发行寒冬中,这一募集金额令资本市场颇为震撼。

央企ETF

进一步剖析认购详情,大客户竞相申购成为其规模激增的主要推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央企ETF落地,现有ETF的格局乃至前三名格局将发生巨变。

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竞争加剧,发生变化的将不仅仅局限在头部ETF,在ETF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这类产品将来也将面临优胜劣汰,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或出现“被淘汰”现象,行业最终形成“强者恒强、寡头垄断”的新局面。

背后大客户“力挺”央企ETF

据了解,华夏中证央企ETF募集了158.87亿元,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募集了252.22亿元,银华央企ETF募集了72.29亿元,3只央企ETF成立的总规模接近500亿元。

记者仔细研究发现,大客户竞相申购是基金规模激增的主要推手。据查,华夏中证央企ETF共有7448户合计认购了158.87亿元,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共有3860户合计认购了252.22亿元,银华央企ETF共有4165户合计认购了72.29亿元,这意味着,三只央企ETF户均申购规模分别约为213万元、653万元、174万元。

“动辄数百万元的申购金额,一般而言非机构莫属了。”一位基金经理与记者解释,由于央企ETF投资对象全是央企,而这些央企身后的重量级股东都可以用所持公司股票直接换购ETF份额,此举既可盘活手中的存量,又可直接提升市场对国企的关注度,推动资本市场在国企改革中价值发现。

据了解,3只央企ETF跟踪标的皆为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了央企上市公司当中符合结构调整导向,且企业市值大、基本面优异的100家上市公司,由此构建的组合最能够代表央企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是最直接受益于国企改革的核心标的。

ETF市场格局生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央企ETF落地,当前ETF市场格局将被打破。Wind统计显示,截至10月18日,剔除货基后,前十大ETF规模最高的为华夏上证50ETF,约有340亿元,规模最低的为汇添富中证上海国企ETF,约有87亿元。再看近期成立的央企ETF,华夏中证央企ETF募集规模为158.87亿元,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募集规模为252.22亿元。这意味着ETF格局已发生改变,3只央企ETF至少有两只将进入前十大ETF名单,同时也将提升前十大ETF的“门槛”。

不仅如此,ETF前三排名也发生改变。原先前三大ETF分别是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分别约为340亿元、242亿元、224亿元。在央企ETF加入后,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将以252.22亿元的规模位居第二,南方中证500ETF则将退居第三。

未来面临优胜劣汰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ETF两极分化已越来越明显。今年以来,作为标准化金融工具的ETF已成为“香饽饽”,基金公司争先发行相关产品抢占“风口”。统计显示,年内成立的ETF产品至少已达到24只。然而,随着竞争加剧,ETF开始呈现两极分化,头部ETF动辄百亿元规模,尾部公司规模只有百万元级别。

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总经理刘亦千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ETF同质化较为明显,我国近年来发行的ETF集中在市场指数型或行业指数型,而这类ETF分类有限,这导致同类产品较多。

以某家中型基金公司旗下的上证50ETF为例,该ETF发行于2013年下半年,而此前已有包括华夏等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发布了50ETF产品。该ETF不仅未能抢占先机,在之后也未能有效提升市场影响力,如今规模只剩下600多万元。

刘亦千还认为,随着竞争加剧,加之指数型ETF分类有限,此类ETF将面临优胜劣汰,整个行业未来格局或形成“强者恒强、寡头独大”的新局面。走差异化路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适合市场的ETF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出路。

点击展开全文
↓ 往下拉,下面的文章更精彩 ↓